FaHai

2012-06-04

读史 (二)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 FaHai @ 2:48 am

这一年来在工作中有时会太平洋两边跑,两边团队里的年轻人都很优秀,但是工作起来有很多不同的特点。比如用同一个软件,美国的同事们是精益求精,每一个menu, dialogue box 都要搞懂,每一项工作如果软件有其对应的自动化功能,一定用上。时时维护文件系统的完整性。中国的同事们倾向于用软件的各部分功能干各样具体工作,但很多自动化功能,一考虑建立系统,输入数据要花的时间太多,就跳过不用,一切用脑子记住。 我一开始还担心以后会乱的不可收拾,结果也丝丝入扣。不能不佩服中国人的灵活思维方式。美国同事在这种人脑电脑一体,无章可依的混战中一定会昏倒。

这个观察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更广泛的现象,人类社会在远古时都是靠巫求鬼神来决事定行,比较随意,比较容得多种模糊解释,比较需要经验和机敏。后来社会复杂到一定程度后,道德,法律规范人们行为,到了现代社会,益发细致了,每一件复杂的工作都有规章制度。这时候我们就面临一个选择,是在规章制度内,还是其外思考行事?放之于社会生活,是按照道德法律循规蹈矩,节制过分的欲望,回避道德上的挣扎, 而甘愿付出被统治者,被投机者损害一部分利益?或是把法律道德作为一种参考,一种可交易物,甚至一种工具,时时计算面前的得失,与一切人和事倾心力争,追求个人目标利益最大化?哈姆雷特说“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如果把死去的选择略去,我们面临的活着又可以分裂为两个活法儿-“用心机还是不用心机?”-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才是每日面对的问题。

春秋时期的华夏,北方的诸侯国,秦,晋,齐,鲁等已经在诸子百家影响下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步理性化,怪力乱神都不见了。比如“黄帝四面”-黄帝四面都是脸-变成了黄帝派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黄帝活了三百岁的传说演变成了其影响持续了三百年的解释等等。唯有南方的楚国还是巫文化,充满浪漫激情。所以会产生屈原的《离骚》那样鲜艳深沉的情感和缤纷奇幻的想像。读楚史常常会连想到十九,二十世纪的中国,作为春秋时期幅员最广阔的诸侯国,楚不但有号称地方五千里的国土,而且人民众多,物产丰富,历史上又有伍奢,屈原这样的贤士,可是国势数代不振,为吴这样的小国所破,遇秦更是每战必败,二百年未尝一胜。楚人是勇毅的,多少年以后项羽率八千江东子弟横行于天下就是明证。但在春秋时,秦的严刑苛法使秦人没有用心机的余地,只得拼命前往。楚的文化松散多义,国君又出尔反尔,没有定法,人民在思想上灵活,进退顾盼。有了心机,遇到强敌就不支了。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2年),楚王听信秦的离间,与齐解盟,但秦背约没有割允诺的城市与楚,十七年楚为报复攻秦,战于丹阳,大败,被斩首甲士八万。楚王怒,复倾举国之兵攻秦,于蓝田又一次大败。屈原的《国殇》就是在国家宗庙里为了祭祀这两次战役中阵亡将士的悼词。诗中先一句描写楚军的精锐,第二句就闪电般的开始白刃格斗,突显了敌军的迅猛,楚军士兵的奋力前冲和敌方急雨一般袭来的弩箭构成惊心动魄的画面,而如连天之云般涌来的敌军已经昭示了不祥。继而是自己的战士和军乘在血战中渐渐凋零,抱定必死的决心停住战车,击鼓力战到最后一息,直至全军覆没。这些,没有打过大败仗的惨痛,绝对写不出。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字字血泪,然而刚强勇毅,死不瞑目,真是悲剧的国家。清人蒋骥说:“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极痛之。”其实何止怀王,顷襄王,历代楚王昏庸者颇多。上几代的楚平王,就是一个典型。平王二年(公元前528年),平王把为太子建迎娶的新娘纳为己有,太子建不过十几岁的孩子,高不高兴无从考,但平王以后做贼心虚,又把太子放逐到边城。太子太傅伍奢是国家重臣,劝说平王不要疏离骨肉。结果平王把伍奢囚了欲杀之,又忌惮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于是要伍奢把两个儿子招来一并处决。古人云,莫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因为小恶会导致大恶。纳娶儿媳或者已非小恶,但比其后来的破国之祸,实在不足万一。

活在世上几十年,慢慢觉得人们所说的命运或许真的存在。因为身边的一些人和事,甚至自己曾经的作为经历现在想起来往往不可思议。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面临许多影响一生的选择,但是这些选择虽然重大,却不困难。只有少数人在生命中会面临非常艰难的选择,而且无论如何选择也不能避免悲剧的结局。莎士比亚体会到这一点,才会写出哈姆雷特,奥塞罗那样人性弱点导致的悲剧。

伍子胥可以算是中国的哈姆雷特,命运把他推到了生死抉择的关口。我们回顾一下哈姆雷特的问题 – 生还是死?其实在技术层面上就是“用计还是不用计”。用计或生,不用必死。可是为什么不用呢?因为用则事不知成败,而道德法律已破,自我人格已灭。对很多人来说,宁死不可坏了名节。平王要伍奢召两个儿子来,伍奢说“尚至,胥不至”平王问为什么?伍奢说“尚之为人,廉,死节,慈孝而仁,闻招而免父,必至,不顾其死。” “胥之为人,智而好谋,勇而矜功,知来必死,必不来。然为楚国忧者必此子。”两个儿子果然如是,各自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伍尚回去后,果然与父亲一起被处决。伍子胥则以弓箭瞄准楚王使者说,父亲有事,召儿子去何干?逼退使者后逃离了楚国,其后的艰辛困苦,颠沛流离,一至于埋名乞讨的地步。世间的一大悲哀为去国离怀,更何况叛国违父命而报仇无望。哥哥伍尚就是预见到了这些生不如死,而在回去前对伍胥说“闻父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报,无谋也;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子其行矣,我其归死。”在一个平和的环境里,“慈孝而仁”一定是比“智而好谋”更优秀崇高的品格,然而时穷节见,伍尚的仁爱慈孝所不能支撑的,由伍子胥的智勇坚毅支撑了起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家国尽丧,穷途末路,依旧毅然决然的走下去。“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这其中的凄凉豪迈,古今几人曾会?

中国古代的文化除了从书本上外无从体验,我能体验的这些年的现实,我们的文化是日益推崇计谋,轻视人格荣誉,以成败论人的。比如同是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以一个小国的微弱力量与楚国作战时不乘楚军渡河之中的机会攻击,非等强大多少倍的敌人排好作战队形后,才以卵击石的冲锋,成为万世笑柄。很明显这位有些迂腐的国君是把贵族的荣誉看得高于战争胜负。“君子不困人於戹,不鼓不成列。”面对强敌能讲出这样的话难道不需要勇气吗?为什么笑他呢?

反面的例子莫过于越王勾践,与吴战,败后,又是卧薪尝胆,又是献美女宝器,没有底线的作贱自己二十余年,终得一胜,有意义吗?他当初败与吴王夫差的那场战争,双方国力军力接近,都尽了死力,堂堂正正,败了就接受了事,又有什么丢人?后来的项羽战败乌江后如果逃回江东,挣扎苟延残喘,刘邦也难以一时得手。但项羽选择了自刎,比腻腻歪歪的勾践更象个英雄。

就像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换取知识权利,人们靠计谋可以获取利益,但付出的代价是幸福。因为不用计谋的活着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个道理古今人们都懂,但做到不容易。孔子说,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就是说君子随时持守中道,而小人无所忌惮,做事做人可以无底线。或者有人要问,竭尽心智,追求利益最大化有什么不好?孔子又说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说那样即使最大化了利益,也不会幸福。因为自我利益优先的人是悲惨的,人人避之不及。一个时时算计的人生是没有生机的灰色,没有灵动的色彩。一个人人算计,疯狂追求利益的社会是一种灾难,如一片巨大的噪音,没有音乐。

古人所谓的大智大勇就是计有所用有所不用。伍子胥与太子建逃离楚国后,初到宋国,宋国内乱,又来到郑国,郑国极其厚待之。旁边的大国晋对郑国窥测已久,便相约太子建为内应,灭掉郑国,并允诺晋将以郑之地封与建。这样恩将仇报的事伍子胥力劝太子不可为之。太子建不知是因为时势所迫,还是楚王族的卑劣血统发作,竟答应了晋。后为郑人发觉被杀,伍子胥只得带着建的儿子胜逃往吴国。这是他的一不用其智勇。

逃到吴国后,伍子胥投到吴国的公子光门下,并被引见于吴王僚。过了一段时间,吴楚的边界摩擦升级为战争,公子光领兵夺取了楚的钟离﹑居巢两地。伍胥劝吴王僚继续伐楚,公子光却反对。公子光是吴王僚的叔叔,吴王僚只是前吴王诸樊的侄子,光觉得王位应当传于自己。伍子胥看出他有夺取王位的野心,就把勇士专诸引见给他。转而带着胜到乡野隐居种地为生,一去就是五年,潜心等待。这一次他是用了计谋。

五年后,公子光乘攻楚的吴军被楚军阻留在楚国不能归的时机,指派专诸在宴会上用藏在鱼腹中的匕首刺杀了吴王僚,专诸马上被吴王的侍卫剁成肉酱,而吴王的侍卫们又被公子光埋伏的甲士杀尽。公子光夺取了王位,是为吴王阖庐。

吴王阖庐登位后,正是他人生鼎盛之时,蛰伏已久,饱经历练,与同样潜心伺机的伍子胥一朝风云际会,能量就爆发出来。依照伍子胥的建议,首先在内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在今天苏州古城的地址建造了阖闾大城,任用孙武为将军。任用了同样遭到灭门之祸的楚国贵族伯嚭为大夫。两年后开始对外战争,以后四年中,三次击败楚国,一次击败越国。吴国强盛起来了。但伍子胥认为还不是大举攻楚的时机。

阖庐登位的第九年(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利用楚与周边小国唐﹑蔡关系不和,建议联合两国,一起伐楚。吴王采用了这个计谋,举倾国之兵从楚国的东北边界攻入,击败楚军。以后在十天中与源源而来的楚军五战而五胜,攻进了楚国的都城郢,开创了春秋历史上一个大国的首都被攻陷的先例。楚王在逃窜中几乎被杀,庞然大物的楚国转瞬崩溃。吴军兵锋之锐利,华夏为之震动。

破郢时距伍子胥父兄死时已有十六年,伍子胥进入这座生于斯,长于斯,为楚人热爱的城市是什么感触呢?楚平王已死去八年了。伍子胥生不能得其人,死而得其尸。掘坟发墓,痛鞭平王之尸三百,打得粉碎。这个行动,无论从周礼的王臣关系,还是从巫文化的死者为大,都是大逆不道。从战略角度看,更驱使所有楚人起而反抗。伍子胥多年的朋友,楚人申报胥派人带信责备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觽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子胥对来者说,回去替我告诉申报胥“吾日莫途远,故倒行而逆施之。” 意思是说我志在复仇,常恐且死,不遂本心,今幸而报,岂论理乎!譬如人行,前途尚远,而日势已莫,其在颠倒疾行,逆理施事,为什么拿顺理来责备我呢?从周礼来说,王要臣死,臣无可推托,从这点论,伍子胥十六年前的逃走已然破了礼数,现在还有什么束缚吗?楚王对王权的滥用,使伍子胥与其决裂了王臣关系,而是仇人对仇人的平等关系。他强烈的复仇心不允许平王以生死之隔遁形。这样他远远的超出了当时的文化礼教,更遑论笼络人心的计策。伍子胥又一次没有使用智谋。人到这个时候如果还在用计,就真是未知其可了。“倒行逆施”四个字道尽伍子胥的紧迫感,他终于做到了,在报仇雪恨上,他做得惊天地,泣鬼神,胜哈姆雷特太多。

以后五年阖庐在伐越的战争中负伤而死,其子吴王夫差又两年后击败越国,为父报仇。然而最终没有听伍子胥的话,赦免了越王勾践。年轻的夫差决心比父亲做得更好,对于与楚,越的战争已经兴趣缺缺,而把目光投向了北方的中原。伍子胥一再力劝夫差不要北上伐齐,要重视越国这个心腹之患,甚至以死相谏。夫差后来听信伯嚭的话以为子胥会在他伐齐时会夺取王位,而赐其自刎。其实夫差继位时,曾许伍子胥半个吴国,二人分而治之,伍子胥不过一笑了之。以他在吴国军队人民中的威望,谋何事不成?大仇已抱,吴国的王位对他毫无意义。他又一次没有使用计谋。

伍子胥与夫差的个人关系应当有性格上的冲突。后来伯嚭说伍子胥的坏话时所谓“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大约不是空穴来风。而夫差年纪虽轻,却干练果决,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伍子胥看中他,在诸公子争立时,以死在阖庐面前为夫差争之。但两个人都比较强势,就可能不融洽。与屈原对楚怀王的那种留恋不同,伍子胥对夫差的仁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长者之爱,这一点到夫差与之决裂,赐死时都没有改变。子胥这种洞穿时空的预见力大概令夫差十分不舒服和感到压力。以至于到其最终为越所败自刎时,所虑的竟不是死后如何面对列祖列宗,而是有何面目见子胥于地下。

伍胥死后,夫差北上伐齐,在艾陵(今山东泰安)打败齐国。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与晋争霸,适逢晋室内乱,夫差力压晋定公,“吴先歃,晋次之”,夺得霸主地位。《汉书•诸王侯表序》把夫差与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四公并称春秋五霸,而吴原本不过是一个南方小国而已。夫差为这历史上光辉的一笔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与春秋时期最富有的齐国和最强大的晋国的争夺中“吴轻锐之士尽丧于齐,晋”。吴国本土则被越偷袭,留守的太子被杀,破国丧师。夫差回师后也再无力与越战,九年后竟为越所灭。吴在两代之中,从巅峰归于尘埃,反不如一些茸尔小国苟活的长久,正应了那句话,其兴也勃 其亡也忽。

然而吴之败亡丝毫无损于伍子胥一生的成就。从逃离楚国后,三十九年中他起自坎坷蹉跎,辅佐引导两代君主,成就霸业,击破庞然大物楚国,完报家仇。锋芒所指,列国不敢仰视。胥在吴兴,胥亡吴亡,充分说明他作为一个伟大战略家一身系国家安危的中流砥柱地位。更难得他兼具如此智勇而又心存良知,不袭郑,不裂吴。其计之所用,不为法理所囿,天下莫有能当者,其计之不用,不为利益所曲,后世谁能尽为之?求生得生,求仁得仁,这样的一生,波澜壮阔,是真正的大江大海。

[img:8c9fbb3281]http://files.haiguinet.com/newupload/1338751238_911red_poppy_field.jpg[/img:8c9fbb3281]

[msc]http://files.haiguinet.com/newupload/1338749477_677Song_Without_Words_Op_109.mp3[/msc]

https://www.haiguinet.com/blog/wp-trackback.php?p=234849

32 Comments »

  1. 标题:"鸱夷激起钱塘潮,朝朝暮暮如呼号,吴越兴衰成往事,忠魂千古恨难消!"

    Comment by 楚才晋用 — 1970-01-01 @ 8:00 am

  2. 标题:何止楚才晋用,导演“吴越春秋”的都是楚人:伍员,伯嚭,文种,范蠡

    楚国政治黑暗,他们要么受迫害流亡在外,如伍员,伯嚭;要么在楚国没有前途如文种,范蠡,只能到别国发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李斯。

    伍子胥在与文种的博弈中输了,但是文种也没能善终,倒是范蠡最懂得知所进退。范蠡需要的只是一个大舞台,他要用那个舞台去演绎春秋,演完之后悄然谢幕,他对勾践的“裂地以酬”根本就没有兴趣,他赚钱去了,很快就实现了从出将入相到日进斗金的华丽转身,成为商家鼻祖。但鸱夷的事算是范蠡的污点,他和西施不是情侣吗?

    伍子胥的复仇之师攆得楚昭王到处跑,没人敢收留,最后随侯(即曾侯)保护了昭王并劝退了吴师,昭王不久就死了,为了表示感谢,楚慧王给曾侯送了一口带有铭文的鎛钟,这件事见于《国语。楚语》,《史记》也有记载。1978年那口鎛钟随曾侯乙编钟一起出土于湖北随州。

    Comment by jihadist — 1970-01-01 @ 8:00 am

  3. 标题:好像是说中国人单个打斗是条龙,合起来是盘散沙。 楚人在楚国内就是盘散沙,

    只有出了国,借助别国的系统体制才把才能发挥出来

    Comment by master_moda — 1970-01-01 @ 8:00 am

  4. 标题:法海同学真是大牛,又会盖房子又懂花,上知天文下知历史。顶礼膜拜!

    Comment by y tong — 1970-01-01 @ 8:00 am

  5. 标题:缺少战略性思维,目光短浅,是国人的短板;虽有小聪明,无益大局,何用?国人的的的凝聚力必须依靠偶像级领袖,否则无法自发形成

    这是一个团体的悲催

    Comment by 197408 — 1970-01-01 @ 8:00 am

  6. 标题:高人高见:)

    我们的文化是日益推崇计谋,轻视人格荣誉,以成败论人的。

    人们靠计谋可以获取利益,但付出的代价是幸福。因为不用计谋的活着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样的见识,有几人能够?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用计,是国人么?伍子胥是没有古人没有来人的经典,所谓人之可爱,就为他竟然有自己的底线,良心未泯,明知结局,却执意,为了对得住内心坚守的价值,别人以为幼稚,可悲,可怜,殊不知真正可怜的人是那些没有内心价值干净良知的人,到最后纵然成就成功,还是愧为人生。

    通俗说:傻人傻福,我常觉得自己是没有心机的最大的受益者。有时我也怀疑,有心机与否,是天生或者遗传的,用计谋的人,是迫不得己,至于用了,就常常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当然凡事都有代价,倒是不用心机的人,更坦然,更得道多助。心机者,未必讨人喜欢,无心机者,倒让人亲近。阿斗和诸葛亮,竟不知谁真正要聪明些。

    这段历史,最精彩的不过楚,吴,越,最鲜活的灵魂,就是伍子胥,读到有些史事,可以笑到泪流,那时候的人那么鲜活,那么个性,史之罕见,仿佛国人的童年时代。

    跟你读史,更受益!

    Comment by heliuqingqing — 1970-01-01 @ 8:00 am

  7. 标题:诗写的好,

    以钱塘江的雄壮,伍胥当是葬得其所。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8. 标题:春秋千年以降,国人能"战略性思维"的脑袋,被"偶像级领袖"砍得差不多吧?人杰如伍子胥也不能幸免.

    胥掘坟发墓,痛鞭平王之尸. 如怒目金刚, 使后世暴君有所惧怕. 功在千秋!

    Comment by 楚才晋用 — 1970-01-01 @ 8:00 am

  9. 标题:楚人有大国贵族的胸襟和眼界,吴越有小国寡民的凝聚力,

    两相结合,自是风起云涌。只是不能持久,如秦那样数代坚忍不拔。

    吉兄评的好。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10. 标题:是啊,千年兴衰,我们民族性不曾稍改。

    悲喜也尽在其中了。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11. 标题:想到哪儿唱到哪儿,见笑了。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12. 标题:所以要强调人格和良知。没有独立的价值,在高度均质的社会里,想不做坏事也难。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13. 标题:阿斗和诸葛亮,竟不知谁真正要聪明些。

    这样极致的评语,抵得本文千言。

    心机似乎确有天生的成分,而且你不以心机待人,人亦不以心机待你。反之善于心机的人往往为人所算。这也算“境由心生”的一个歪解吧。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14. 标题:有文采,有情感。。。

    :lol:

    不过情感这东西要小心,不能玩太深。情深不寿。伍子胥其实活得够长的,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做了。是活腻了,没追求了。

    战斗是另外一种状态:一个拳手,在绳圈里,别说情感,别说输赢,连生死都忘了,两手一圈,天下不足当我一击。。。

    我还是觉得宋襄公挺可笑的。就不提跟着他的那些人命了。 :?

    Comment by 八袋长老 — 1970-01-01 @ 8:00 am

  15. 标题:法海大侠有没看过这本书:

    http://www.amazon.com/The-100-Ranking-Influential-Persons/dp/0806513500/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338877027&sr=1-1

    我以前在国内读过旧版的中文翻译,尽管极旧, 但是惊为天书,最近又买了英文版的,在翻读, 感慨良多。

    要把中外历史放在一起读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了这书,容易多了。

    (据说,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书读薄,再读厚。)

    Comment by firefly — 1970-01-01 @ 8:00 am

  16. 标题:花很美,历史就是由触目的鲜艳创造的。

    觉得伍子胥还是可惜了,应该多跟夫差沟通,可能就不会枉死了。有些信息,一些人能看见,另一些可能看不见,朋友之间常常做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 :lol:

    Comment by 琴清 — 1970-01-01 @ 8:00 am

  17. 标题:我觉得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顶峰

    从那以后,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就走在一条慢慢衰败的路上。连我们中国人也变得越来越猥琐。[/code]

    Comment by weepingwillow — 1970-01-01 @ 8:00 am

  18. 标题:伍子胥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能活那么久,

    从楚国逃出,相当死过一遍的经历,报仇以后确实就一无牵挂了。

    长老许久不见,谢谢星星。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19. 标题:不止一次听说过,

    但一直没有读过。是挺有意思的书,读了以后大概可以写一百篇读史 :lol: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20. 标题:是啊,历史就象罂粟花田野中的小路,

    美不胜收,又危机诱惑四伏。

    世上最难的事,不就是人与人的沟通吗?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21. 标题:可能是以后大一统的社会,

    逐渐容不下异想奇思,禁锢了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22. 标题:这样,我真要偷着乐。。:)为了傻而傻乐:))

    因为最不喜欢懂脑子,费心机。。哈哈。。就有了傻人傻福。

    Comment by heliuqingqing — 1970-01-01 @ 8:00 am

  23. 标题:使我想起“侠王”的文化

    侠者追求的是自己的心,而王者追求的是自己的业。价值问题没有高下。就我自己而言,最高的境界莫过于“从心所欲”,当然智者还懂得“不逾矩”。而 bottom line 则是“可以心安”。日后要是遇到会书法的,我得求他给我写这么两个条幅。或者刻两个印章也成。

    连日奔波,险些错过了大侠的好文章。

    Comment by 狼协 — 1970-01-01 @ 8:00 am

  24. 标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德国有一句谚语:Andere Länder, andere Sitten 不一样的国家,不一样的行为方式。
    也是差不多意思。

    比如驾车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地方文化特点:
    德国人驾车在城里比较守规矩,地上所有车道都画好线,一般不会乱串,每条车道可以开快车,一般不会出事故。因为德国人知道大部分失守规矩的,可以少一些顾忌。
    法国人驾车不太守规矩,很多车道没有专门画好分开,法国人开车经常乱穿,但是也不见得就有更高的事故率,因为驾车的人习惯于此,相互之间都注意防着点。
    在中国也是这样,按照中国国内这样的驾车习惯,在德国交通事故肯定高十几倍。但是因为大家相互提防别人,交通事故也没有特别的高。

    这里就是一个社会成本的问题。西方国家守规矩的人多,社会成本可以相对来说低一些。中国不守规矩的人多,社会成本会高一些。但是也都还行得通。

    西方人重规矩,凡是先要有个规矩,然后才能做成事情。方法比目的甚至更重要,流程比结果更重要。
    中国人也有重规矩的,但是凡成大事者的人都是不重规矩的,不守道德的。比如毛泽东,邓小平,包括薄熙来。那些早期的私人企业家,大部分属于不守规矩的人。山寨产品风行也属于不守规矩的一种现象。

    西方人注重制度设计,中国人喜欢强人。在西方,强人也要服从制度或者道德。在中国,强人允许破坏制度,破坏道德。
    中国人只在乎目的,不在乎道路和方式。

    很难想象,一旦强人不在了,一旦都循规蹈矩了,中国会更有前途吗?

    Comment by 木辛 — 1970-01-01 @ 8:00 am

  25. 标题:中国有前途好?还是没前途好?

    广大淫民纷纷表示,偶们需要钱途,不需要前途,

    Comment by 煎饼2点0 — 1970-01-01 @ 8:00 am

  26. 标题:说的准确,感觉西方人和中国人现在的区别比一百年前没有什么缩小,

    西人如秦,国人如楚,我们每个人都是强人自诩,合起来却不够强。我们比较大起大落,比较期待超人领袖。 其实德奥一战后社会制度失效,人们也是期待领袖如若大旱之望雲霓。

    也许当人们不再期待强人之日,就是规矩真正行之有效之时。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27. 标题:这是有趣的区分,

    世上是有一部分人们比较愿意在一番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业上见出自我。不过那一番创业守成的辛苦,想想都累。不是每个人都乐在其中的。

    谢谢星星。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28. 标题:花粉洒落扑鼻香

    花粉——花和尚的粉丝儿

    第一段特别客观,东方有东方的习惯,西方有西方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不好,适合就好。太棒了!

    喜欢看这样的历史,可惜没有时间研究,否则好好讨教讨教。

    那里找的图片,历史风云变幻尽在不言中。身高两米以上吧。。。。。。。 嘿嘿

    Comment by 便衣警花 — 1970-01-01 @ 8:00 am

  29. 标题:是罂粟花,

    田野似曾相识,又不像这个世界。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30. 标题:“田野似曾相识,又不像这个世界。”一语中的

    花和尚不粉你都不行啊,就是这种感觉,但是说不出来。

    说实话,楚辞我根本看不懂。

    不过最后一句中“鬼雄”二字,是不是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出处?

    另外,我一直有个疑问,请教:

    中国很多人们崇拜的偶像,都是历史上被当权者迫害惨遭横祸的,比如关羽、岳飞等,人们膜拜他们,祈求他们的保佑,这是为什么?

    Comment by 便衣警花 — 1970-01-01 @ 8:00 am

  31. 标题:觉得楚辞和诗经都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所以想不出谁能比屈原更早用过“鬼雄”两字。光荣属于创立的人。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崇拜关羽岳父。围绕他们二人的传统文学作品都非常道德化,反而感受不到真实的生命。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32. 标题:送三颗星星

    然后再扔半块砖因为你笑话那些跟着宋襄公卖命的人:)

    Comment by lesliya — 1970-01-01 @ 8:00 am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