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转贴--资料) 郎咸平的学术谈----美国 经济学和金融学之间的关系,系统的介绍一下金融学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贴--资料) 郎咸平的学术谈----美国 经济学和金融学之间的关系,系统的介绍一下金融学   
Fortune66
[博客]




头衔: 海归上校

头衔: 海归上校
声望: 学员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6/02/10
文章: 449
来自: 中部农村
海归分: 64420





文章标题: (转贴--资料) 郎咸平的学术谈----美国 经济学和金融学之间的关系,系统的介绍一下金融学 (2083 reads)      时间: 2008-7-23 周三, 05:07   

作者:Fortune66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https://business.sohu.com/2003/12/21/04/article217220424.shtml
易宪容:郎咸平访谈录
2003年12月21日22:50   [ 易宪容 ]  来源:[ 搜狐财经 ]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易宪容

  中国社科院文献出版社即将在2003年底或2004年初出版我所编写的一本书-----“郎咸 平---由理论参与现实”。该书通过访谈的方式把郎教授的学术成就、丰富生活及行为方式从不同的方面一一展现在读者之前。我想这不仅加深对郎教授方方面面 的了解,也能够从中体悟到个人成长之路。你看郎教授在世界第一流的学术期刊竟有着20篇的论文。

别看列举这些数字十分简单,但是,学术圈内的人谁不知道 呢?世界上十几万经济学家都盯着这几本杂志,莫说是在这些杂志能够刊上几篇文章,就是能够上一篇也是莫大的荣幸之事了。就是在中国,包括在欧美留学那样多 读过经济学的博士,又有多少人的文章能够上这些杂志呢?更不用说刊出这样多篇了。即使在美国,其成就也是非常惊人的,因为美国许多名牌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们 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在国外,一般来说,在这些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就可以被评为终生教授)。

目前,国内有些人见郎咸平教授在国内发表意见很是不以为然。其 实,这并不重要,有人真的觉得自己行,那幺为什幺不也到这些国际上公认的刊物上刊出一二篇文章呢?据有人统计,国内还很少有任何“金融学家”在这些刊物上 发表金融学的论文呢?一个社会、一个学界如果连基本的判别的准则都没有,那幺我们是无法走向国际的。因此,通过这次访谈,或可以为国人看到学者之艰辛。一 个人不花十分的努力及加上思想的原创性是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成就的。也正是这种阅历为其学术背景提供了深厚的功底, 我特别在本文将该书中一小部分有关郎教授学术成就的访谈摘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此外我本人和社科院同事也将郎教授在美国所发表的论文重新整合,归类并以中文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该书定名为“公司治理”将在2003年底或2004年初出版。我希望透过此书向国内学术界介绍金融学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以逐步奠定我国金融和经济学与国际接轨的基础。


  易宪容问:国内学术界对于经济学界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金融学界就比较陌生。能否请你先谈一下经济学和金融学之间的关系, 而后再系统性的介绍金融学好吗。

   郎咸平答:经济学是个非常大的学科,它包括了很多次级学科例如货币银行学,经济理论(其中又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发展,计量经济,比较 制度经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数理经济,搏奕论和农业经济等等。在70 年代以前金融学是属于经济学的一个次级学科, 但由于金融市场在70年代以后急速发展的结果, 因此金融学(国内称金融学)慢慢形成了一个独立学科并移到了商学院(或称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在70年代以后也慢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院,而该学院一般而言有六或七个专业---会计,金融,企业战略与管理,组织行为,市场行销,决策科学和 商业经济。但国内有些大学管理学院的专业划分过细,例如证券,国际金融, 金融工程等等。有些国内大学甚至还有会计金融学院,其中包括证券系等等。国内这种过细的专业划分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这种细分法立刻带来一个严 重的问题-------大部分课程都太类似, 而且重复性太高。举例而言, 证券系,国际金融系, 金融工程系在世界各国都是属于金融系的范畴, 而且就算金融系本身可以开出来重复性不大的课也只有七八门课而已。如果再把金融系分成三个专业,那幺这些重复性不大的七八门课几乎在每个专业都得重复的 上。因此为了表达差异性,因此证券系就不得不开很多制度性的课, 例如中国证券市场概论, 国外证券市场概论, 证券法规, 证券市场操作守则等等。而国际金融系也就得开设国际金融市场概论,国际证券市场, 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金融实务等等。由于这些课程根本没有理论架构, 因此学生只能学习历史和制度。例如中国证券市场概论的一半课程都在讨论股票交易所成立的历史。

我不是说这些制度性课程不重要, 而是这些太实务的课根本不需要在学校学, 只要学生把理论基础打好, 自己看都可以。就是由于本科生花了太多时间学习制度性的课程, 因此对于数理方面的基础课程或是理论性的课程就相对读的太少。因此国内商科学生的素质显着的偏差, 无法和香港与国外的研究生课程挂勾。目前在香港和国外大学招收商科研究生基本上是以国内理工专业的本科生为主, 而不是商科学生。



  易宪容问:你可否有系统的介绍一下金融学。
  郎咸平答:金融学领域基本上包括了两大主流——第一是投资(Investment),第二是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

    投资学主要是探讨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包括股票, 债券,期权和期货)定价模式。关于课程方面, 投资学领域可以开出如下课程------投资学(探讨金融市场的组织和特性,股票,债券和期权与期货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定价),固定收益债券(专门探讨政府 债券和公司债的特性和定价),国际金融市场(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组织,运作和金融工具的运用,利率,汇率的定价和特性等等),期权与期货(专门探讨期权与 期货的特性和定价)。

   公司财务主要是探讨公司实物投资与财务运作的决策过程。公司财务学领域可以开出如下课程------公司财务,公司兼并与收购, 公司治理。公司财务课程讨论如何评估(实物)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 投资项目的融资,股利政策和破产与重组等等课题。公司兼并与收购课程探讨如何利用公司财务课程所学到的评估与融资手段进行企业或项目的收购。公司治理探讨 公司财务政策对股价的影响, 也就是如何透过公司财务的运作以追求公司价值极大化。由于师资的缘故,因此一般学校是不开设公司治理课程的。有些学校也开国际公司财务的课程, 但一般反应都不太好。主要由于该课程与公司财务课程的差别不够大, 而且市面上的教材也不足。

   我想读者可能也想了解一下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的研究方向。投资学的研究方向是金融资产的理论定价和理论模型的实证检定。其重要课题包括资产定价模型 (CAPM),风险套利模型(APT),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期权与期货(Options & Futures)和一般均衡定价模型(General Equilibrium)等等。投资学领域对于数学和统计的要求相当高,由于国人从小到大受到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的教育,因此国人在此领域较易发挥。几位 较有成就的华人金融学家例如MIT的王江, 耶鲁的陈志武等人均在此一领域。我在此领域只能说是稍有涉猎。

  公司财务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下 面六大类,股利政策,借债政策, 破产与重组, 兼并与收购, 多角化经营和股权结构等。公司财务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实际公司资料做实证检定。理论模型虽偶尔会利用到较高深数学,但理论终究不是公司财务的主流。公司财务 中较受到重视的理论反而是以逻辑推演为主,而不以数学推导为主。所以读者读到Michael Jensen, Andrei Shleifer等人的理论时,甚至看不到一条方程式。这与投资学的高深数学推导简直形成了强烈对比。

  国内最近颇为流行的公司治理就是探讨公司财务政策对股价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即在于追求公司价值极大化以保护中小股民。我的研究基本上属于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的范畴。

   公司财务的实证检定与投资学不同。投资学的实证检定均是针对以数学推导之理论为主,数学结构性和逻辑性非常清楚,因此可以做成直接的检验。但公司财务的 实证研究大部分是针对以逻辑推演之理论为主,结构性不清楚。因此,当我们想检定一个理论时,你所能收集到的公司实际资料基本上是不足的,因此我们只能做一 个间接的检验,而做成直接检验的可能性不大。

   由于公司财务的实证检验只是间接的检验,因此文字表达就相当的重要。你必须透过文字的表达将不足之资料所做成的统计结果变成一个有意义的结论。而这个结论 必须对公司财务的理论模型具有相当的参考性,也就是你得把故事给说圆了。为了把故事说圆了, 因此国际一流的期刊对英文的要求就相当高, 甚至要求要达到文学化的水平, 否则审搞人可以因为英文不美而拒绝你的稿件。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而特别不适合国人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以及不足的英文文字表达思维)。因此公司财务 领域有成就的中国人简直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同时公司财务的领域特别重视小圈圈, 你想要发表文章必须要符合当时的公司财务学术主流潮流。不太可能由你凭空想象一个有创意的题目而顺利发表。因此我常常告诉我的年轻同事和博士生如果想顺利 发表文章,那幺最好是根据前人所发表过的观点而加以完善或修正, 千万不要自认为有创意而径行投稿, 否则被期刊拒绝过几次后, 你再也没有信心了, 而无法发表文章的结果就是必须离开学术界。

  而且和理工科完全不同, 金融论文投搞非常的困难。举例而言, 每次投稿金融学的第一流顶级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JFE)一次就必须付400美元, 但拒绝率高达95%以上。如果JFE对你的文章有兴趣, 那幺至少要经过4或5次的修改, 但每一次修改都要付400美元。整个修改的过程大概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而你也必须花上2,000美元左右。另外一个重要期刊是Journal of Finance (JF), 拒绝率也高达95%以上。JF投稿比较便宜, 每一次投稿大概需要100美元。 但也必须修改个两三次, 而每一次都要再付钱, 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我个人觉得JFE困难的多, 我每一次在JFE发表一篇论文都觉得被审搞人磨掉了一层皮。当然我当审搞人时一样磨掉对方一层皮。

  易宪容问:国内的学术界目前还不是太清楚如何评断一个学者的学术贡献, 你能否向国内学界介绍一下国际学术介如何评断一个学者的贡献。

  郎咸平答:通常对一个学者的评价首先是看他的论文在那一个等级的期刊发表。我提出三个领域的重要期刊给读者做个参考。

   经济学----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ER),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政治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PE),计量期刊(Econometrica) 。

  金融学----金融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JFE),金融期刊(Journal of Finance, JF),金融研究评论(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RFS) 。

   会计学----会计经济期刊(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JAE),会计研究期刊(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JAR),会计评论(Accounting Review, AR) 。

  在这些一流期刊下面还有上百个二三流的期刊而难以尽列, 但我必须提醒读者在国外任何一个期刊发表论文都是不容易的。

   由于发表论文非常的困难, 对于年轻的金融学助理教授而言,只要有三篇JFE或JF的论文就可以在一般比较好的大学拿终生职的教授。当然对于前几名的名校而言---例如哈佛, 史坦佛, MIT等等, 年轻的助理教授必须得有5到7 篇类似的论文, 而其中必须包括一两篇刊登在主流经济学期刊, 例如AER, JPE, QJE或Econometrica。

   对于年轻的经济学助理教授而言, 有三篇AER, JPE, QJE或Econometrica的论文就可以在一般好的学校拿终生职的教授。当然对于前几名的名校而言---例如哈佛, 史坦佛, MIT等等, 年轻的助理教授必须得有5到7 篇类似的论文。

  会计学发表论文是最困难的, 对于年轻的会计学助理教授而言, 只要有一两篇主流会计学期刊的论文再加上其它一些杂七杂八的论文就可以在好学校拿终生职的教授。对于前几名的名校而言, 年轻的助理教授有个三四篇主流会计期刊的论文应该就可以了。

  但一般性或地区性的大学不会要求第一流期刊的论文。有一些二三流期刊的论文就可以了。

  现在香港, 台湾和新加坡的大学已经有相当多经济系教授在国际第一流的期刊发表论文了。而且这些学校的经济系和美国大学一样是非常客观而严厉的,如果没有后续的论文发表那是很难生存的。我认为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的水平应该是亚洲执牛耳的。

   国内目前经济学的学术水平虽然还在开始发展的阶段,但进步非常快。而且目前虽然没有一个客观的评断标准,但经过时间的推移, 这个现象会慢慢改善的。这个客观的标准不是不存在而是国内目前还不太清楚。我比较反对利用煽情的方式介绍自己的论文, 我想透过这个访谈向读者介绍客观的评估方法。

  易宪容问:我仔细计算了一下你在这些第一流期刊所发表的论文竟然高达18 篇之多(见本访谈录的附录一),这个数量是相当惊人的。我查看了一下网上资料,你的第一流论文的数量在欧洲和亚洲应该是无人可比,就连在美国的名校也应该 是名列前矛。你的成就是惊人的而且也是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在访谈录三去了解的。那幺对于一个学者的学术贡献而言, 除了计算他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国论文数量外, 是否还有其它的方式呢?

  郎咸平答:论文引用率应该是最严格最客观的标准了。一般学校评终 生职教授时不会以论文引用率为标准,因为能在第一流期刊发表一篇论文都已经很不容易了, 更遑论论文引用率。 只有第一流的名校才会根据论文引用率做为升等的标准。以经济系而言, 如果年轻教授有一两篇举世震惊的论文那也可以拿终生职教授, 但这种例子相当少。以金融系或会计系而言, 传统文化是不太接受天才的理念, 论文的数量还是相当重要的。

  易宪容问:我仔细查看了你的 论文引用率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矛的 (见本访谈录的附录二 ) 。举例而言, 你的破产论文被列入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50篇金融论文之一, 而且最引人注目的是按出版年份排列,你的同一篇的破产论文被列入1990年所有出版金融学论文中世界排名第一的最高引用率文章。另外你的同一篇的破产论文 及另外一篇有关公司兼并论文同时被列入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28篇公司财务方面论文。你还有四篇论文被世界第一流的金融经济学期刊评为经典必读论文。我们读 者可能不太了解这些排名的实际意义为何, 能否请你解释一下。

  郎咸平答:以我的破产论文为例, 他们首先搜索几个学界认可的重要期刊所刊载的所有论文, 然后查看每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有没有引用我的破产论文。如果有, 那就是一个引用,以此类推计算出论文引用总数, 简称论文引用率。这些排名基本上是详细计算了所有从70年代开始所发表的每一篇论文引用率。这是相当花功夫的。

  以金融学而言,这段期间大概发表了两三万篇金融学论文。在这些所有论文中选出前50名的论文, 而我的破产论文就是其中一篇。读者可以想象被选中的比例是多幺的低。另外我感到比较自豪的是我这篇破产论文是全世界1990年所发表的金融学论文中排名第一的论文。

    我也有两篇公司财务论文同时被列入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28篇公司财务方面论文。我前面说过公司财务是金融学两个主流的学科之一。因此这个排名基本上是详细 计算了所有从70年代开始所发表的每一篇公司财务论文引用率。以公司财务学而言,这段期间大概发表了一万余篇论文。也就是说全世界1/14 引用率最高的公司财务论文就是我写的。

   另外, 我有四篇论文被金融经济学期刊评为经典必读论文。经典必读论文的选择方法是在每一期的金融经济学期刊中选出论文引用率最高的一篇, 我有四篇中选。

   就是因为我有这些客观的指针来证明我的学术地位, 因此我根本不需要利用煽情的方式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易宪容问:国内学术界对于国外人仕的看法还是比较重视的.那你的论文份量得到过国外人仕的肯定吗?

   郎咸平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这种需要外国人仕肯定的心态就是一个次等公民的心态。如果老外觉得你行,他肯定会发表你的论文而且会更进一步的引用你的 论文。这种口头上的称赞是最不可信的,因为我们外人根本无从知道他讲的是不是事实。而且老外都比较客气,表面上都会说你好。但千万不要把他们口头上的客气 当成对你的肯定。我认为我们学术界应该建立起一套以客观标准评估学者的传统。我前面说过论文发表和论文引用率就是最客观的标准。

   我必须提醒读者一点, 你千万不要认为你和这些大牌教授私下关系良好就可以发表论文。发表论文和关系几乎是两回事。就算他们在你面前夸你论文有多好都没有用, 等到他们当审稿人时,就立刻变的非常客观,也就是我们老中所说的翻脸不认人。这也是为什幺美国的学术界这幺先进和发达。他们的客观审稿标准根本不是我们亚 洲人可以想象的。我在世界第一流的期刊当过无数次审稿人, 而且有几位常来中国访问的金融学大师的论文就被我退过稿。但根据国际惯例我既不会说出他们的名字,也更不会以此自吹自擂, 因为凭自己的学术水平客观的审稿只是学者的责任而已。

  我想谈一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孟戴尔(Robert Mundell)在美国流传甚广的故事。他在70年代担任教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时,同时也担任政治经济学期刊总编辑。我们总认为总编辑应该很有权力吧。 他当时投一篇自己的论文到政治经济学期刊,竟然也被审稿人退稿。那篇被退稿的论文是个重要的经典之作, 他首先提出进口的决定因素不是国民所得而是国民支出。另外,它的诺贝尔奖得奖论文指出政府应该用货币政策针对外汇市场而利用财政政策针对国内市场,否则经 济体系会逐渐崩溃。虽然它当时是芝加哥大学教授,政治经济学期刊的总编辑,但他这篇经典之作据说也是到处被退稿。最后只有在德国的一个小期刊Kyklos 发表。孟戴尔于2003年年初在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演讲时提到佛莱明教授(Fleming)的论文, 孟戴尔将他的理论定名为佛莱明孟戴尔理论。我记起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我在念书时数度读到佛莱明教授的论文, 他有一篇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经典之作被12个期刊退稿。

另外期权的开山祖师薛尔斯(Myron Scholes)有关期权定价的诺贝尔奖论文也是先被政治经济学期刊退稿, 而后再被哈佛大学统计与经济评论(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退稿。最后几经波折之下才又重新被政治经济学期刊所发表。孟戴尔等人的论文被退稿的原因是他们的思维太有创意,因此漏洞也肯定比较 多,因而很难被审稿人接受。但审稿人制度存在的目的就是由专业领域里的专家审核投稿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审稿人和总编辑情愿拒绝太有创意但有漏洞的论文, 而不愿意冒风险。因为太有创意的论文仍然是极少数, 但有漏洞的论文绝对是大多数, 这个风险是冒不起的。但真正有创意的论文到最后仍然会受到学界重视的。这种客观的审稿制度却是美国学术界得以成为世界主流的主因。基本上而言,第一流期刊 的论文一般都比较有影响力, 虽然也经常发生孟戴尔等人事件,但终究小疵不掩大瑜, 美国世界级学术殿堂的地位就是如此建立起来的。

  孟 戴尔的几篇经典论文虽然没有在世界第一流期刊发表,但是他的论文引用率却是世界名列前矛。孟戴尔最感骄傲的是他论文的引用率而不是那个大学者对他的肯定。 孟戴尔在芝加哥大学时就和另外一位大师约翰逊(Harry Johnson)时有冲突。当时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也没有谁真正看好孟戴尔的论文,反而把他排挤去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 这也是孟戴尔这一生惨遭“滑铁卢”的一次人生经历。如果学术界没有一个以论文发表的期刊和论文引用率为客观的标准,那幺孟戴尔如何能够从滑铁卢大学转回哥 伦比亚大学,又如何能拿诺贝尔奖呢? 这种客观的制度非常值得我们国内学术单位学习。目前国内有些学术单位例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等已经开始注重这个客观标准了, 这是一个极为可喜的现象。

  我在国内时还碰到相当多的学者请我帮忙在我当总编辑的期刊发表论文, 当我告诉他们这些客观标准时, 他们的反应就是我这个人不够意思, 有什幺了不起吗, 不想帮就算了还说那些废话…。

   就是因为国人的这种走后门和次等公民的心态, 因此很多人常常会问我郎教授你的论文是否得到某位大师的肯定呢…。也就是因为这种态泛滥的原因,所以我不想提我认识那几个有名的教授等等,我只想透过这个 访谈建立起一个尊重客观标准的心态, 否则我们学术界如何与国外接轨呢?

  易宪容问:我们在访谈录三时还会系统的谈到你在学术上的贡献。此处能否请你针对你最受重视的几篇论文向我们读者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呢。

  郎咸平答:我有四篇在世界第一流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有着相当高的论文引用率。我的破产论文基本认为美国的破产法制度会给股民带来太大的损失,因此和债权人私下和解对股民而言更有利。在金融学上这是一篇经典之作, 大部分公司财务教科书都有引用我这一篇论文。

   我的两篇公司兼并论文提出美国公司经理人员手中现金越多则越会浪费在坏的投资项目上, 这也是为何美国的公司宣布收购其它公司时,其本身公司的股价会立刻下跌的原因。事实上这种乱投资的现象在中国的国企也是相当普遍的。

   第四篇是有关公司债务方面的论文。我发现美国经营绩效不好的公司借钱越多越不会乱投资, 也就是公司债务起到了保护股民的作用。

    除了这四篇论文以外,我对于另外两篇论文也寄予厚望。我于1994年在政治经济学期刊发表了一篇有关公司多角化经营的论文也是相当受到重视的, 论文引用率非常高。这篇论文提出公司多角化经营的结果就是经营绩效下降。我基本上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另外,我在2000年发表了一篇有关东亚国家 股权结构的文章也是有着相当高的论文引用率。我提出东亚国家的上市公司都是家族控股的型态, 而其控股的方式是以金字塔控股为主。



  编 者:哈佛管理学院的教授Peter Tufano在2003年三月份推出的MBA网上教学园桌讨论-----FEN-Educator Research Roundtable Discussion --- The Diversification Discount ---- --- 针对了“企业多角化经营的股价折扣”课题提出讨论如何将此学说融入哈佛及其它学校的MBA的教学。郎教授是这个重要领域的创始人(论文题目和发表期刊: "Tobin's q,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托宾的Q,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公司业绩", 1994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郎教授发展的这个领域已经重要到进入了哈佛等校MBA的案例教材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上网查找这篇圆桌讨论原文http: //www.people.hbs.edu/bvillalonga或和作者联系 [email protected]该文章指出“… This is the main finding of Lang and Stulz (1994)…, which gave rise to the now large finance literature about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该文明确指出了郎教授的论文 “创造了”这个课题的大量后续文献。哈佛大学的金融学教授邀请郎教授针对此一课题撰写短评教导哈佛MBA学生如何理解这个观念。郎教授的短评会在此网站刊 出 https://www.ssrn.com/fen/)。
  


  附录一: 郎教授在国际第一流期刊所发表论文
   1.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Impact of Managerial Self Interest on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管理者自身利益对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经验检验," (合作者I. Friend), Journal of Finance 43, 1988, 271-281.
  2. "Dividend Announcements: Cash Flow Signalling vs. Free Cash Flow Hypotheses股息公布:现金流量信号vs.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合作者R. Litzenberger),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4, 1989, 181-191.
  3. "Managerial Performance, Tobin's Q and Successful Tender Offers管理业绩:托宾的Q,和成功收购要约获得的收益," (合作者R. Stulz, R. Walkl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4, 1989, 137-154.
  4. "Troubled Debt Restructuri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Private Reorganization of Firms in Default不良负债重组与公司私下重组的实证研究," (合作者S. Gilson, K. Joh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7, 1990, 315-353.
  5. "The Forecast Accuracy of Individual Analysts: Evidence of Systematic Optimism and Pessimism单个分析师的预测精度:有关持续性的乐观和悲观的证据," (合作者K. Butler),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9, 1991, 150-156.
  6. "Insider Trading Around Dividend Announcements: Theory and Evidence围绕股息通告的内部人交易:理论和证据," (合作者K. John), Journal of Finance 46, 1991, 1361-1390.
  7. "A Test of the 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 The Case of Bidder Returns对自由现金流假设的一个检验," (合作者R. Stulz, R. Walkl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9, 1991, 315-335.
  8. "Testing Financial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不对称信息中的金融市场均衡检验," (合作者R. Litzenberger, V. Madriga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0, 1992, 317-348.
  9. "Contagion and Competition Intra-Industry Effects of Bankruptcy Announcements: An Empirical Analysis破产宣告在行业内的传染效应和竞争效应," (合作者R. Stulz),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2, 1992, 45-60.
   10. "Voluntary Restructuring of Large Firms in Response to Performance Decline出于业绩跌落的大企业自愿重组," (合作者K. John, J. Netter), Journal of Finance 47, 1992, 891-917.
  11. "Tobin's q,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托宾的Q,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公司业绩," (合作者R. Stulz),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2, 1994, 1248-1280.
  12. "Asset Sales, Firm Performance and the Agency Costs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资产出售:企业业绩和谨慎管理的代理成本," (合作者A. Poulsen, R. Stulz),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7, 1995, 3-38.
  13. "Leverage, Investment and Firm Growth杠杆作用,投资与企业增长," (合作者E. Ofek, R. Stulz),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0, 1996, 3-29.
   14. "Does Money Explain Asset Returns? Theory and Evidence货币解释了资产回报吗?理论和经验分析," (with K.C. Chan and S. Foresi), Journal of Finance 51, 1996, 345-361.
  15.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from Control of East Asian Firms东亚公司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 (合作者S. Claessens, S. Djankov),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 2000, 81-112.
  16. “Expropriation and Dividends股息和利益侵占,” (合作者M. Faccio, L. You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 2001, 1-25.
   17. “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大股东激励与壁垒效应解析,”(合作者S. Claessens, S. Djankov, J. Fan), Journal of Finance 57, 2741-2771.
  18. “The Ultimate Ownership of Western European Corporations西欧公司的最终所有权,” (合作者M. Faccio),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5, 2002, 365-395.


  附录二: 郎教授的论文引用率
  编者: 根据论文引用率, 郎教授的公司金融论文曾得到下列殊荣。
  根据2002年最新统计(“Impact: What Influences Finance Research?” Alex Butler等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郎教授的论文排名如下。
   1. 郎教授的破产论文被列入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50篇金融论文之一: 破产论文题目和发表期刊 ("Troubled Debt Restructuri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Private Reorganization of Firms in Default-----不良负债重组与公司私下重组的实证研究", 1990,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 郎教授同一篇的破产论文及另外一篇有关公司兼并论文同时被列入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28篇公司金融方面论文: 公司兼并论文题目和发表期刊("Managerial Performance, Tobin's Q and Successful Tender Offers------管理业绩:托宾的Q,和成功收购要约获得的收益" 1989,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而且最引人注目的是按出版年份排列,郎教授同一篇的破产论文被列入1990年所有出版金融学论文中世界排名第一的最高引用率文章。
  编者: 根据2002年金融学界最重要期刊金融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将郎教授四篇论文列为必读的经典论文(ALL STAR PAPER)。 这四篇论文包括
   1. "Managerial Performance, Tobin's Q and Successful Tender Offers------管理业绩:托宾的Q,和成功收购要约获得的收益" 1989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 "Troubled Debt Restructuri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Private Reorganization of Firms in Default------不良负债重组与公司私下重组的实证研究" 1990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A Test of the 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 The Case of Bidder Returns------对自由现金流假设的一个检验" 1991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 "Leverage, Investment and Firm Growth------杠杆作用,投资与企业增长" 1996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作者:Fortune66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转帖]郎咸平竟曝光了中国大陆的一个惊人秘密金钱的价值 海归商务 2011-6-28 周二, 14:10
[致为郎咸平辩护的暗八仙]经济学需要良心吗?我们的回答是: 海归论坛 2006-3-08 周三, 07:27
(ZT)郎咸平的学术成果 海归论坛 2005-9-10 周六, 09:58
东拉西扯系列:郎咸平拿学生的作业当自己的文章发表,被指学术剽窃 海归论坛 2005-4-23 周六, 11:32
谢百三:声援郎咸平的学术研究 海归论坛 2004-8-29 周日, 00:45
11/22/2009 郎咸平: OBAMA即将对中国发动三大战役 [在中国... 海归主坛 2009-11-24 周二, 12:39
美国经济走向金融灾难的12步 [金融时报] (万维) 海归主坛 2008-3-02 周日, 07:23
郎咸平:中国金融危机正在爆发 银行首当其冲 海归商务 2013-3-20 周三, 22:40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Fortune66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