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燕南园掠影:庭院深深显岁月沧桑,大师已逝看风流不再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生活风情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燕南园掠影:庭院深深显岁月沧桑,大师已逝看风流不再   
木辛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元帅

头衔: 海归元帅
声望: 院士

加入时间: 2004/02/23
文章: 7094

海归分: 1808921





文章标题: 燕南园掠影:庭院深深显岁月沧桑,大师已逝看风流不再 (5865 reads)      时间: 2015-1-31 周六, 06:36   

作者:木辛生活风情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北方冬天的庭院,枯枝干草,灰墙石板,缺少人气,显得分外萧条。

当我走进这座庭院,这座园中园,看似如此平静,如此萧条,在周围喧闹的校园里,很不协调。抱着好奇,我不由多走几步,即景拍了几张照























这是北京哪里呢?
这便是著名的北大燕园之南的——燕南园。
走到燕南园纯属偶然。在北大当研究生时,实际上在北大只待了几个月。因为当时忙于办理出国事务,没有时间走遍北大的角落,燕南园也没有光顾。

此次到京,得来一天空闲。先去了中关村,顺便看看母校。进了校园,突然想起读研究生的同学,现在是北大工学院的领导了,不妨去探探班,或许还能碰上。随即查了一下,北大工学院应该在燕南园60号,于是就走到这个在冬季显得很萧条的庭院。

燕南园因位于燕园的南部而得名,是燕园建成初期燕大专门为教师打造的住宅区,占地48亩,按照当时燕大所有中外教师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1号到66号(后来增加了50号)。

燕京大学是有名的“高薪养师”学府,为给教授、学者们提供一流的条件,燕南园的建设可谓不惜工本。与教学区和办公区那飞檐斗拱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不同,燕南园取的是美国城郊庭院别墅的模式,除泥石砖瓦取自当地,其他建材多由国外运来。门扇窗框用的是上好的红松,精美的门把手全由黄铜制成,房间里铺设打蜡地板,屋角有典雅的壁炉,卫生间里冷热水分路供应,每座住宅还有独立的锅炉房以供冬季取暖,家家门前屋后有一个宽敞的庭院,花草繁茂。

49年后,燕大复校,1952年院系大调整时又被并入北京大学,大批著名学者纷纷调进北大,并大多入住燕南园。燕南园先后迎来北大4位校长,8位副校长,20多位学部委员、科学院院士。当时有句很流行的话:“知名学者不一定住燕南园,住燕南园的一定是知名学者。”还有个年轻学生曾口出“狂言”:“奋斗二十年,走进燕南园。”可见燕南园当时在人们心中神圣的地位。

燕南园“小洋楼”之豪华当时名贯京城,此后几十年内都鲜有教师住房可与之媲美。如今,各地高校教师住宅楼纷纷拔地而起,饱经风霜的燕南园早已风流不在。如今,在燕南园那些小楼的门口,还能看到当年挂上的黑底白字的门牌,无言笑对岁月沧桑。

事后,我有机会查阅了一些燕南园的轶事掌故,不得不感叹,这个朴素的院落,曾经是群星荟萃的地方,曾经是北大的灵魂所在。

在燕南园居住过的大师都有哪些呢?
这里不妨罗列一下:
洪业 當代學術大師,文學、古典文學、史學、語言學家 54号
向达 当代历史学家、前图书馆馆长 50号
翦伯赞 當代历史学家、教育家 64号
江泽涵 當代数学家 51号
周培源 當代物理学家 56号
饶毓泰 當代物理学家 51号
蒋荫恩 新闻学家,前总务长 55号
褚圣麟 當代物理學家、教育家 59号
高德厚 59号
夏仁德 美北长老会在华传教士,美国心理学家 60号
馬寅初 教育家、經濟學家、前北京大学校长 63号
魏建功 中国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學部學部委员(院士) 63号
江隆基 前北京大学副校长 57号
陆平 前北京大学校长 54号
馮友蘭 哲學家 57号
陳岱孫 經濟學家、教育家 55号
湯用彤 哲學家 58号
朱光潛 美學家 66号
冰心 著名作家,原名謝婉瑩,晚年被尊稱為“文壇祖母” 66号
馮定 哲學家
芮沐 中国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学的奠基人 65号
張龍翔 化學家
黃子卿 化學家 52号
馮定 哲學家 55号
王力 語言學家 60号
雷洁琼 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62号
齐思 53号
林燾 語言學家 52号
侯仁之 歷史地理學家
林庚 文學史家 62号
沈同 生物學家 53号

他们几乎个个都是泰斗级的人物。
燕南园每一栋小楼,每一处庭院都记载了大师们的轶事。

1926年冰心留美归来,被母校燕京大学聘为国文系助教。1929年2月,吴文藻也从美国回来并被清华、燕大聘为教师,热恋多年的两人6月份举行婚礼,司徒雷登担任证婚人,并把60号小楼分给这对新婚夫妇居住(后门牌号码调整为66号)。
据说66号楼的客厅当时是燕大的“期刊阅览室”,那里有一张半圆形雕花红木桌,夫妇二人订了许多报纸和学术刊物放在上面,差不多每星期都更新,吸引不少朋友和学生前来一睹为快。 冰心对婚后曾经住过近10年的地方充满感情,在她写过的文章里不只一次提到燕南园。1937年,北平沦陷,冰心夫妇在战火中飘泊 四方,于1946年7月才重返故园,悲伤地发现,小楼仍在,而冰心手植的丁香、紫藤、红月季、白玫瑰都已香消玉殒;楼里更是面目全非,吴文藻临走时藏在阁 楼上的几十盒笔记和教材全部不见了…… 原来,“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日本鬼子就闯进了隶属于美国教会的燕大,大肆劫掠。燕南园66号被日本宪兵占领,吴文藻的书房,竟成了拷问教授们的审讯室! 冰心含泪离开了燕南园,从此没有在这里居住。

后来住进66号楼的是美学家朱光潜。朱光潜曾经是当年被蒋介石指名要带到台湾去的知名学者。在北大他是西语系两个一级教授之一。关于他和燕南园还有一段故事被编入中学语文范文,作者是北大新闻与传播系的教授阿忆。

题目叫《朱光潜:燕南园递出的花》

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去北大玩,途经燕南园一段残垣断壁,看见一位十分矮小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我们走近,老人拄起拐杖,慢慢绕到残垣之后,然后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递过一枝盛开的花朵。

我的同学们一定是被老人家浪漫的举动吓怀了,他们加快脚步,慌张地跑掉了。我只好一个人走到矮墙外,双手接过那枝小花.我看见老人的嘴角在动,我知道,他在努力地微笑.

直到考上北大,我才知道,老人家是美学大师朱光潜。但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那位写过鸿篇巨制的朱光潜,怎么会是如此矮小的老人。他中西合壁,学富五车,身高却只有150公分!

那些年的中午,每逢我从图书馆抄近路回宿舍,总会看到朱先生独自静坐在那块青石板上,目光中充满了童真,凝望着来来往往的后生.

先生对后生们的爱,听着让人动容,那时许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时常到先生家索要钱票。先生乐善好施,家门大开,从他悟彻一切的目光中可以知道,朱先生不问得失,完全是一位打碎了算盘的人.

大三的时候,我从燕南园独自穿行,途经那段残垣时,先生又一次隔着矮墙,送过一枝小花。直到今天,我一直偏执而迷信地认为,那不是自然界中一枝普通的花朵,它分明是人类精神之树的果实,是一代宗师无言的暗示,在即将熄灭生命之火时,先生不断越过隔墙,把旷世的风范吹到小辈们的心灵中。

朱光潜先生病故时,是88岁,听闻先生乘鹤西去,我驱车回家,将那部夹着两朵小花的《西方美学史》点燃。心中默念着——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燕南园的住户,不得不提的是新北大的第一任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他曾经住在燕南园63号。1957年4月25日,马寅初就是在这63号的住处接见了《文汇报》记者, 通过新闻媒体发表了他的"新人口论",认为"必须有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两天后,他在北大的大饭厅发表了关于人口问题的演讲;在6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一届 四次会议上,他又将根据演讲稿写成的提案呈交大会。因为他的人口论与老毛的理论相左,为此他的新人口论被扣上马尔萨斯反动的人口论的帽子,遭到了长期的批判,不仅北大校园内贴满了大字报,这63号的院里院外也被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所淹没。 令人敬佩的是,马寅初在重重围攻中,始终坚持真理、毫不退缩。他断然宣称:"我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 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1960年1月4日,他被迫向教育部写报告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于3月18日离开了北大。直到1979年9月,98岁 的马寅初才被平反。三年后他在北京医院逝世。

燕南园63号还有过一段特殊的经历:文化大革命期间,臭名昭著的造反派头头聂元梓曾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办公地点,那是这小院历史上一个大大的污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是燕南园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劫难。十年动乱,燕南园成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黑窝",那些昔日为人们所崇敬的学者们备受折磨:批斗、 游街、遭毒打、关牛棚?…燕南园腥风血雨,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之中。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国际知名光谱学家饶毓泰因不甘凌辱,于1968年 10月16日在自己所住的51号楼中投环自尽,时年77岁。两个月后,在燕南园63号那处平房中又上演了另一幕悲剧——历史学家翦伯赞与夫人双双服下偷偷 藏着的安眠药,自杀身亡。 翦伯赞是维吾尔族人,1898年出生于湖南桃源,当过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文革"开始后自 然难逃强烈的冲击。他本来住在燕东园,被造反派轰到了一间小屋里居住。由于毛泽东曾经说过:"......翦伯赞是讲帝王将相的,我们要知道一点帝王将相 的事,也得去找他。这些人都是有用的,对于知识分子,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翦伯赞被迁到了燕南园63号,但处境并未真正改善,仍被隔离,强制检查。他终于 无法继续忍受下去,选择了以死抗争。

还有一位被老毛点名的学者是哲学家冯友兰。1952年各大学调整院系,冯友兰开始担 任北大哲学系教授,从此住进燕南园,先是住在54号,后来搬进57号,直至1990年以95岁高龄去世,可算在燕南园里居住时间最长者之一了。 在 学术不能独立的年代,学术和政治紧紧缠绕,冯友兰走过的道路十分坎坷。还在他到北大之前,便被作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而遭到全面批判。在以后的历 次政治运动中,命里注定都是"活靶子","文革"中更是历尽磨难。直到1968年,由于毛泽东的那段讲话,冯友兰才被从"牛棚"中放出,回到家中。 但是,在后来的"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作为深通儒学的大师,却违心的写了一些批判孔子的文章,造成了一些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在"四人帮"倒台后,他也受 到一些牵连。

   燕南园东面的56号,学界泰斗原北大校长周培源曾经是其主人。 周培源,理论物理、流体力学家。1902年生于江苏宜兴人。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 副院长。1936-1937年在美国参加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进行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主要从事物理学基础理论中最难的两个方面即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湍流理论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1955年 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他在美国留学,拿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27岁时,便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物理教授。他的治学之道:九代弟子,几乎个个声名赫赫。别的不说,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便大多是他的门生。难怪有人说:那些学生、弟子的赫赫英名,每一个都如同一枚奖章,挂在他的左襟右裳! 据说,先后在北大当过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的周培源,在燕南园56号的家门从来都是对各路客人敞开的,无论是大小领导还是普 通师生,推门便可进入。他生活甚为简朴,一次某位女士前去他家,撞见他穿着一件带破洞的背心,他赶紧致歉:不好意思,不知有女士要来。说"不好意思",并 非因为背心破,而是因为自认一位绅士不应在女士面前衣冠不整。 他家里的许多电器是当年从美国带回来的,所以他家的电压是110伏。倒霉的是,灯泡坏了还得专门到海淀去买。

他后来担任人大副委员长,80年代离开燕南园,搬进城里。我的同学属于周老的关门弟子,那时去他家上课每次都得乘公交车往城里跑。

在55号对门的58号则是另一个样子。那是一个中式小院,有一对精巧的石狮把门。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在砖砌的甬道上,留下点点闪烁的光斑,时常有三五只麻雀专心致志地在草丛中觅食,气氛格外宁静。这曾是国学大师汤用彤的住宅。 汤用彤学风严谨,即使是讲授有关外国哲学的课程,也坚持依据原著。许多课程虽已教授多年,但每次上课仍然认真备课,重新拟写讲课提纲。在北大的教职员中, 汤用彤的好脾气是出了名的。汤用彤是湖北人,最喜欢喝带有浓郁家乡风味的排骨莲藕汤,每次至少要喝上两碗,但是 有一次家人端上汤后,他只喝了一碗便起身走了。家人觉得有些异常,盛汤一尝,马上就吐了出来:原来做汤的人没留神把一块肥皂掉进锅里却没有发现。汤用彤已 经察觉到汤的味道不对,但是为了不致影响别人的情绪,居然一声不响地把一碗汤全都喝了下去!据说他晚年时每天的早点习惯喝一杯牛奶,再加一块撒上少许白糖 拌和黑芝麻粉的烤馒头片,有一次家人误将茶叶末当成黑芝麻粉,他也依然吃了下去,没有说一句不高兴的话,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如今,燕南园的大师们都已离去。北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燕南园经过多少年风雨沧桑,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甚至因为人烟稀少,变得更为荒凉。燕南园今后将做何用,尚未有定论。有人建议仍然安排优秀的学者入住此园,将燕南园的传统保存下去。比如55号院,这里曾经的主人是经济学家陈岱孙,门前还 立有他的全身铜像。后来北大校方将55号翻修一新,在门前草坪装上了精致的地灯,迎接她的新主人——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之毗邻的 56号经整修后,成为北大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艺术学系教授叶朗在这里定期举办美学文化沙龙;王力故居的燕南园60号,成为北大工学院办公室。燕南园53号现在是北大统战部的办公室。

这里是燕南园的其他景观。


















这就是我要找的工学院。在这里我没有见到当院长的同学。因为他已经当校长了,这里不常来。





回顾了燕南园的历史,可以说,这里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个真实缩影。这里曾经群星荟萃,充满智慧,人文的火种,也曾经充满屈辱和良知的丧失。

最为可惜的是,今后燕南园很难再找到像当年学术泰斗那样的住户了。

庭院深深显岁月沧桑,大师已逝看风流不再

作者:木辛生活风情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英格兰掠影:Chatsworth庄园(风景照片) 海归茶馆 2005-5-24 周二, 04:52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by 园园 摄影:迩东 高山流水 2012-4-07 周六, 23:48
英格兰掠影:又见康桥,再别康桥(照片) 海归茶馆 2005-5-27 周五, 19:04
英格兰掠影:莎翁故里(照片) 海归茶馆 2005-5-25 周三, 17:07
[新闻]南方周末:温州房地产损失100亿,房产泡沫神话破灭? 海归商务 2013-9-26 周四, 18:32
[转帖]南方日报: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深圳未来死路一条 海归主坛 2010-9-07 周二, 15:27
【老狼的爱情故事之四】和氏之璧:孤独的留学岁月 海归茶馆 2004-7-20 周二, 18:46
【美西南风光掠影(4)】 大峡谷国家公园 行行摄摄 2012-9-11 周二, 22:0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木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生活风情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可以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