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家百人之第七十二: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Select messages from
# through # 帮助
[/[Print]\]

海归论坛 -> 海归茶馆

#1: 西方思想家百人之第七十二: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2424 reads) 作者: 网客JT 文章时间: 2009-5-31 周日, 10:00
    —
作者:网客JT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西方思想家百人之第七十二: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网客JT 译自 Philosophy 100 Essential Thinkers, by Philip Stokes)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 。海德格尔先学过神学,后改学哲学,然后师从胡塞尔(Husserl)。后来他把自己的主要著作,《存在和时间》(Being and Time), 在弗赖堡(Freiburg University )题献给了胡塞尔。

海德格尔在尼采和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的作品影响下,创建了存在主义现象论(existentialist phenomenology)。 使他声名狼藉的,是1930年代在一次演讲中他赞扬了希特勒。 他为此广受谴责,事业也遭到了长期的打击。 一般的共识是, 即使他不是国家社会主义的直接支持者, 最少也是其同情者。 战后他宣称那是一场出了极端错误的大规模社会试验。

幸运的是, 他对哲学的贡献跟政治无关,并且,好歹也是很有影响的。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历来关心的问题的基本方向就是错误的。 他指责说, 从柏拉图以来, 哲学家们就一直在探询“有什么”,对这个“有”的东西,“我们能知道什么”。

对海德格尔来说, 这些问题有太多的预先假定(presuppose too much)。 他们总是出了名地预先假定各种二元论(dualism)的存在, 尤其是笛卡尔的主体和外部世界(subject and external world)的二元论。像尼采一样, 海德格尔不承认这种划分,否定了这个提法—有意识的观察者,和他的外部世界。

海德格尔用来取代二元论的,是专注到“什么是存在”(What is Being?)这个问题上。 他的意图是, 我们必须先用推理演绎的方式[而不是观察总结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 某个东西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 然后才能去研究这个东西有什么“性质”(properties)。

如何理解海德格尔的这个问题呢? 可以看作它是来自于这个所有问题里面最简单最基本的哲学问题: “为什么‘有’(东西存在),而不是‘无’呢”(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几乎没有过哲学家或哲学流派研究过这个问题,但对海德格尔来说,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关键,必须在研究其它问题之前回答清楚。

对海德格尔来说,“什么是存在?(What is Being)”这个普遍性的问题, 可以具体化到考虑每个人自己是哪种存在(Being)。 他有意给‘存在’起了个含糊的名字: Dasein – ‘being-there’ – ‘此在’。 ‘此在’其实是代表我们通常所说的‘主体人’,但是当然海德格尔不承认主体-客体的区别。 对他来说, ‘此在’只是一种视角, 是行为在时间中延伸的轨迹。 简单来说, ‘此在’是一种视角 – 一种行为源生的视角。

[译者注: ‘此在’其实就是指‘人’。但是: ‘人’这个概念是有很多内涵的,比如,是动物的一类,比如, 会说话做事思想等等。而‘此在’不包含任何内涵, 只是跟‘人’有同样的外延 – 海德格尔要从这里为起点, 开始思考探讨一些哲学问题 –比如,什么是Being, 为什么不是Nothing 。。。看看网上灌水时人们经常鸡同鸭讲地用同一个词表达很多不同的意思,就知道哲学家真要像样地研究一个问题有多难 – 首先就受到语言和词汇的局限和约束。]

在海德格尔的现象论里, ‘此在’对客体的第一反应,不是把客体当作确定且独立存在的物质的东西,来测量,分析和分类。 相反, ‘此在’对客体的第一反应是将其当作工具: 它们是否有用,是否可以对它们做点儿什么 – 如果可以,那到底做点啥? ‘此在’对自己的反应是什么?

海德格尔坚持,作为寿命有限,并具有自我意识的一种现象(phenomenon),‘此在’的特点是它知道自己的命运。 ‘此在’知道自己是有限的,会死的(finite and mortal)。 他认为这会导致忧虑和恐惧(angst or dread)。 但是海德格尔坚持认为, 只有完全彻底地意识到我们自己必死的命运(awareness of our own mortality), 生命才可能找到任何有意识有目的的意义(life can take on any purposive meaning)。

就是这种完整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 会让一个人,面对上边说的这种恐惧时,仅仅通过参考自己生命的意义–由自己有意识地赋予的意义(one’s own deliberate purposes)– 去发现由虚无中产生的生命的‘真实’(authenticity)。

所以对海德格尔来说, “为什么‘有’而不是‘无’”这个问题, 回到了‘此在’[即抽象的‘人’] 所作的选择。 ‘此在’选择了从‘无’中生出些‘有’来 (choose to make something out of nothing),所以, 如果没有‘此在’ – 即如果没有人, 那么就确实什么都没有 – there would be nothing。

用词晦涩,经常不定义所用概念 – 海德格尔的原意其实并不容易搞清楚。 也许他的意思就是: 如果不存在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当然就没有人来意识到任何东西的存在。

但这似乎不应该是海德格尔的立场, 因为这样的话就又预设‘意识-世界’的二元化区别了, 而这恰恰是他反对的。 但是又似乎没什么别的思路来理解他的理论。



作者:网客JT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海归论坛 -> 海归茶馆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2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