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汉语(一)

——汉语的边界 
  
前一阵子看了网上的有关汉语的争论,近日读到《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送交者: 并瓦 2007年7月14日12:57:54 于http://www.bbsland.com ),很受感触和启发,我赞同作者的出发点和结论。我换一个角度,谈谈汉语之管见。语言和文字应该是统一的体系,可是汉字的应用超出了汉语的体系,所以提出汉语的边界来开题。国土有边界,汉语有边界吗?尽管中国的国土在近代被帝国主义列强蚕食,尽管有些边界划分尚有争议,但是每一个国家力求准确无误地界定国家的疆域,而汉语的边界何以界定呢?
本人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打工,不能在语言的学术层次上讨论,更不辨语言优劣先进的论题,在此只谈论几个故事,表达个人看法。
日本近代提出脱亚入欧,现代科学引入大量外来语,可是在医学教科书里,尤其是人体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和细胞学)绝大部分用汉字来讲述。如果不是因为语法上差别,基本上可以直接认读。比如,一位从来没有学过日语的中国医学生,在人体解剖学所涉及的功课闭卷考试不及格后,给其一本日语人体解剖学教科书作参考,马上补考,该考生可能答出优等成绩。反过来,把中文版的人体解剖学,尤其是人体解剖学图谱,组织学,胚胎学和细胞学图谱给日本医学入门学生用亦是基本上无障碍解读。然而,日本人从西方引入外来语时,又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比如个人轿车(my car)已有日语的专有词汇,其名词读音即为maika,更令普通国人好奇的是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有对应的日语词汇,读音是pasokong。脱亚入欧的国策和无限量的外来语并没有淹没日本人对汉字使用和关注,现代日语“科学”的 “学”字和“学会”的“会”字还是同大陆的一样简体字,只是发音不同。
  我在日本做访问学者时,单凭写汉字也可和普通老百姓进行一定的交流。很多日本人以识写汉字的多寡来论断文化修养,能够背诵汉诗更是推崇之至。古典诗词只要不出现冷僻的汉字,给没有学过汉语的日本人解释,基本上能合上诗词原意。
绝大多数日本人都用汉字命其名字。日本皇室承传了中国古典汉字文化,皇室年号、天皇的名字以及字号通常引经据典。如年号“昭和”以及昭和天皇的御名“裕仁” 御字号“迪宫”全部自《尚书》。而现今的天皇年号“平成”以及天皇御名“明仁”则来源于《史记》。皇太子御名“德仁”御字号“浩宫”取自《中庸》二太子御名“文仁”御字号“礼宫”取自《论语》。皇太长孙女,御名“爱子”御称号“敬宫”出典于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是我个人觉得皇太长孙女的御名“爱子”起得不完美,因为“爱子”谐音可为“矮子”和“哀子”。我这里绝对不是贬低日本皇室,只是中国人起名字更涵有远渊深奥的文化,你看乐凯胶卷的乐凯的英文是lucky,可口可乐是coca-cola译名。中国人起名字讲究谐音,双关和犯忌。本人觉得在有日本不错的朋友不想再解释下去,否则更加犯忌。尽管中国有男士叫杨伟的,但杨伟绝不是好名字,这样的名字非改不可。这么讲究认真的日本皇室,起名字都有差疵,那改名字的学问就更大了。
韩国人的起名字同样用汉字(其实还有越南人)。有机会到韩国人主持的教堂,您会看到他们的英韩双语《圣经》里仍然要夹带汉字,因为单一近代本土韩文字符不能准确的翻译和表达圣经原意,必须加注汉字才中用。韩国人也很有意思,近年来非要把首都汉城改称首尔。名字汉城承袭古代历史,可是他们曲解历史将现在的中国东北,中原和江浙及上海划入所谓“古代历史的古朝鲜或高句丽版图”,汉城不正好是正名吗?反过来讲,将汉城之名字改称首尔为的是摆脱中国文化烙印,可是就韩国现在的名字“韩国”就是历史上中国的一个邦国,甚至可以引申为消亡之国。江陵端午祭成了现代韩国的文化遗产。争文化遗产的韩国改“汉城”为“首尔”,实际上“首尔”也有文化的遗产味道。因为“首尔”字面上也是地道的汉语。要是地道地讲文化遗产论证“韩国”的由来,从古代历史上看,韩国是被秦嬴政在灭六国统一中国之战时第一个被吞并的国家。为了不使韩国不再是什么永垂不朽的名字,现韩国就是古代韩国的遗国。我就不明白齐、楚、燕、韩、赵、魏和秦国这“七雄”为什么韩国人单挑“韩”为其国名呢?都有了汉城为什么不要个“秦国”,叫“大秦民国”多过瘾哪!另外从珍重、尊重和正视及珍视文化的角度,韩国的汉语谐音为“汉国”,加上中国历史上有个汉朝;汉城是Han国的首都,多么般配。“汉城”作为一个城市名字非得改了,那么这么好争名的韩国作为一个国家的称呼也应该更应该同汉语、汉字乃至中国文化较真儿了呀?如果不提韩国改国名,在其较真儿地改汉城为首尔的时候,真不如让汉城取其谐音叫“韩城”那才是天作之合。就像有些人为满足心里需求变性一样,做了手术还得打激素,再找异性朋友,得配套。
  本人在去日本之前,差一点去韩国。单位上给了我一个Rockefeller 基金会的the China Medical Board (CMB)进修名额,可以自己联系进修。当时一个学生去美国,留给我一个韩国实验室招人的信息,这个实验室文章水平是Nature ,韩国老板也许愿让我出高水平的文章,当时我正在阅读一本韩国写的一本汉诗论文集《唐诗论考》,觉得韩国人挺把中国文化很当回事儿,确实萌生了要去韩国想法,可是当时南韩与北韩正发生武装冲突,又面临亚洲金融风暴,在犹豫之时,日本的一个基金JSPS给我了资助,而且签证机票都是日方和本单位帮忙办理,所以我就去日本了。要是我能去韩国,后来汉城改名时,我这大汉的子民,也许会参与大汉遗民的韩国,进行所谓大汉遗国的改名活动。日语把旧的东西和二手货叫 “中古”,比如二手相机叫中古相机,打印了一面的纸叫中古纸。其实我倒想过一个名字叫“中古汉城”和“中古韩国”,由此更合韩国人总想把中国古代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玩意。另外中古两字也贴切,以示区别于西洋人命名“New York”,“New England”“New Orleans”。
韩国为什么非改名字呢?首先是韩国人自己自傲,要标新立异,而我认为他们自卑。另外韩文字是一种鸟语,文字太偏重发音,越南文字也有同样问题。日文的假名也是鸟语,可是日本人似乎更聪明和理智一些,保留和继承了汉字,尤其是日文法律文件,政府公文日语要用更多的汉字。时下韩国和越南看到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国力强盛,又提倡学习汉语,这正是早知现在何必当初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讲,日本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新加坡在中小学里就普及汉语了,甚至从幼儿园就设立汉语课。这就是为什么我杜撰一个汉语的边界这样一个想法。
再说一下同文同种的台湾。小时候,猜哑语,人先站立,然后直抬大腿和小腿,在保持大腿前伸位时,再自然弯曲。做完动作,打一字,谜底为“台湾”。这个谜语对我来说就有汉字文化更深层的东西。台湾是我们举手投足时时刻刻挂在心里的,台湾是祖国美丽的宝岛,这是我生来刻就入骨髓的信念,就像我们的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达台湾和大陆的关系就像于光中的诗中写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李熬形容台湾是中国的睾丸。时下台湾“正名”也就是台独分子为其个人利益,兴风作浪,可是台湾海峡不是三八线。两岸已经是和平相处,大陆到台湾如同小时候的谜语讲的像一个人一抬腿一落脚一样自然,而这个人亦称东方雄狮,更是文化巨龙。
“胎毒”分子要改国号,可不像韩国人改名字那么容易。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准,关键的字改一个,你台独分子敢改试一试吗?虽然日本人有时玩一些小把戏,比如把中医改称东洋医学,总的来说日本人不像韩国人那么心虚,日本人不惧汉字,但日本人有一怕,那就是大陆和台湾统一。日本自民党政策调查会长中川昭一曾说:“如果今后15年台湾出现异动,那20年内日本可能就会变成中国的一个省份了。”。曾几何时的脱亚入欧口号声还没落下,又鼓噪如此有创意的论点。现在有人先讲汉语如何的落后,再唱衰中国,可有的日本人偏偏变着法儿地炮制中国威胁论。大陆和台湾统一自然地就是为串亲戚和唠家常更方便一点,没想让你们往里参合呀?
韩国人,日本人以及台独分子等死打滥缠地要改这个改哪个,到头来也离不开脱胎的汉语。无论他们如何折腾,甚至作孽,文化巨龙岿然不动。汉语是华夏文化的精髓,中国人应珍视自己的语言。人们常讲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汉语的边界超越人力所能企及国界。

(可能还有文字和语法错误,欢迎读者讨论,争论和辩论。谢谢! )

漫话汉语(二)绝对的超越

我不是专门学语言的,也不研究语言,但是我要讲汉语的高妙之处是其他语言很难望其项背的。为什么我可以这样讲呢?先打个比喻,虽然一个人不会画画,画家给这个人或其亲人画像,这个人会判断画家画得好不好、像不像。

语言具有三个维度:工具性,思想本体性,诗性, 阐述和研究诗性是有很大难度的,那么就谈一下汉语的诗性。汉语如诗,如歌,如画。为表达这一观点,例举我曾写的有关香山的组诗《香山四季》。这组诗由四小段回文诗组成,单一的回文诗使每段文字无论顺读,还是倒吟均协律成韵。我写的还要稍复杂一些,每段字面仅十字,这四首诗是回文体与不完全顶针体的综合运用,先用顶针法从头诵读至尾(第二句从第四字开始读),再自尾倒读至头。如此往复回读,可得七古绝四首。诗中嵌入香山的景点或景色,望风(取谐音)为望峰亭,栖月为栖月山庄,碧云为碧云寺,霁雪为西山霁雪。四首诗同韵。爱好音乐的读者请您联想一下维瓦尔蒂的《四季》,四段有小标题为“春”、“夏”、 “秋”、“冬” ,每一段诗将其小标题也分别嵌入相应的诗内。下面先给出组诗的文字,再按照规则展开,正是:

香山四季

春 阳春归燕望风祥瑞草芳

夏 堂前栖月夜幽长夏暑凉

秋 香山红叶碧云妆秋日霜

冬 荒清院寺冬寒光霁雪苍

阳春归燕望风祥, 燕望风祥瑞草芳。

芳草瑞祥风望燕, 祥风望燕归春阳。

堂前栖月夜幽长,月夜幽长夏暑凉。

凉暑夏长幽夜月,长幽夜月栖前堂。

香山红叶碧云妆,叶碧云妆秋日霜。

霜日秋妆云碧叶,妆云碧叶红山香。

荒清院寺冬寒光,寺冬寒光霁雪苍。

苍雪霁光寒冬寺,光寒冬寺院清荒。

举这样例子,是要比较汉语和其他语种有什么不同。给老外们列举李白,杜甫的作品,如果他们没有汉诗的知识,他们很难对汉语做出恰当的评价。我要比喻说杜甫作品,其精致之处犹如巴赫的音乐,那还是不能讲得十分清楚。因为古典诗词的格律,在外语作品无法找到对等和语言形式。汉语和英语存在差异,但是不是所有的差异都可以用来比较其之间的优劣和高下的。就像男人和女人存有差异,某些差异没有比较的必要。然而,我们却可以说母亲是伟大的。同样,汉语是伟大的,汉字是一种创造;汉语衍化出伟大的华夏文化。

我国是诗的国度,佳句名篇浩如辰星,汉诗简洁,细致,绝妙,精美,与其它语言相比,在语法上独具特色。相当数量的汉诗词讲格律,还有对联等,这些更使具有无法相提并论的语言特点。历史上所谓的外族人,满人也几乎把诗词当饭吃,康熙、雍正、乾隆就是典型的范例。据《清朝野史大观》载:“高宗万几之暇,惟事丹铭,御制诗五集,至十万余首”。这里的数字可能有些夸大,据有的学者考证只有五万多首,但这在历史上也颇为可观了,“乾隆诗词遍天下”的说法确实不过分。就清帝有关山庄诗词4704首中,乾隆写的至少占一多半。汉语诗歌般的语言特点,还能派上实际地用场,比如中药歌诀就是很好的例子,现随便来一首:

温里药

附子肉桂能温里,小茴丁香吴茱萸,

花椒胡椒荜澄茄,干姜良姜荜茇奇。

学习诗歌是学习汉语的重要内容,不要认为背诵口诀也是天大的难事请。它绝对不比学习乐器练习曲难。

当然象形文字以形表意,还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展现出奇独到之处。比如,赵元任先生于1930年代,作一音文《施氏食狮史》,限制性地使用一组同一读音但字形不同的汉字来行文,借以说明汉字及汉语书面语的功能——以形表意。这段短文只能用书面语才说得清楚,口语无法直接准确表述这段同音语句的意思。很多人认为赵元任是希望通过本篇,引证中文拉丁化所带来的荒谬。但是支持拉丁化的人却指出赵元任乃是国语罗马字的主要设计者,他只是举例说明拉丁化只适合于白话文,不适合于文言文。原文是:

  《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史,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是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实。

以下是原文的白话文:《施氏吃狮子的故事》:石宅内住着一位诗人姓施,喜欢并想吃狮子肉,决心要吃掉十只狮子。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十点钟,恰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他收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宅。石宅室内湿气重,施氏叫侍从把石宅擦干。石宅擦干后,他才试着吃那十只狮子。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试试解释这件事吧。

我这不是在钻牛角尖,其实一音文是很好的绕口令,这样的绕口令还有很多很多,以练习不同发音,具有使用价值。更有甚者在《施氏食狮史》基础再加字,写成加长的《施氏食狮史》。由此也可以直观地看出来,拉丁化作不出这样的故事,反过来讲,汉语也不宜拉丁化。唱衰汉语的人提出汉语拉丁化,那就是步韩语和越南语的后尘。

假如把汉语拉丁化,那古典诗词就没有了格律了,这一音文也就不成为奇观了。

依我看,汉语的语言维度要超出三个维度。至少其诗性方面可以扩展,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汉语如诗,如歌,如画。汉语发音具有其特色的声调,尤其是普通话更为抑扬顿挫,我和同胞用中文谈话,很有几次被在场的老外们打断,就是因为我的话语好听,用老外的话说像唱歌似的。我喜欢唱歌,是个男中音,索性我还专门为有些朋友朗诵诗词,尤其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朗诵起来如歌般地令人陶醉。

读书的时候,我在协和医大听过姜嘉锵演唱古典诗词的讲座。他开始演唱古典诗词是受文化部指派,接待日本民间汉诗词歌咏社团,之后才专门研究演唱古典诗词。当时听姜老师示范表演了清代的《满江红》和当代作曲家谱的“枫桥夜泊”等作品。他觉得日本人在咏诗的时候,极力地在寻找什么,表现在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文革时代过来的人主要欣赏毛泽东的诗词歌曲,多数曲调充满激情,听了姜嘉锵的讲座,我豁然觉得自己内心有文化的困顿,完全不若古人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也缺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毕业后结识麻国钧教授,他晓得我喜欢唱歌和诗歌便把我邀到中央戏剧学院,参加戏曲家傅雪漪举办的古典诗词演唱会。傅老前辈是满族人,戏剧作曲家和教育家,也进行古典诗词原作的发掘工作。他原毕业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后从事音乐创作,还发表了近百篇有关文章,并著有《中国古典诗歌乐曲选释》。演唱会又请了首届“文华表演奖”及“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涂玲慧现场表演。可惜大部分的词的古谱原作已经失传,傅先生只能讲解零星的曲目。傅老先生在涂老师表演前,提示我们演唱的曲子旋律很像日本歌曲。我们欣赏后果不其然。

后来我到日本访问,发现日本民间确实保持着诗词歌咏传统,然而日本人也不能确定在咏诵古典汉诗时,真实地再现历史的原貌。虽然有机会见证了日本的,可是在喧嚣浮躁地现实里,我还是不停地要问,这是经典诗诵吗?只怕是现在的古典诗诵再难展示正宗的古典的神韵了吧。要不然日本人为什么一定要到中国来寻找渊源?而我为什么一定留心日本人如何吟咏呢?日本人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学习和探索。

最近上网发现,傅先生仍然在继续他的工作,涂玲慧离京到广州出任某戏剧学院领导,姜嘉锵已经演唱几百首古典诗词歌曲,他被誉为“中国古典诗词演唱第一人”,麻国钧出任中戏的院长。我的印象麻教授他是个学究,他搞历史,是位喜好读竖排版书的人。他曾跟我念叨书竖排版书看着顺眼,我则心里叫他书虫。可是,后来访问日本,我顿然开窍了,竖排版何止是看着顺眼呀,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讲竖排版书那才是正宗呢。日本的博物馆的文书,寺院的对联,旅游景的牌楼等满是竖排版正宗的汉语。在日本,看到对联,就感到很亲切和放松。除了新加坡外,其实韩国,越南等一样到处保留着竖排版的文物和商品化的旅游纪念品。

西洋朋友聊起中文,看汉字就认作一幅幅的画似的,中国人认为正宗的讲法是书画同源,写一手好字是一种修养。日本人也一样视书法为修养。对于文字起源的研究可能始于周代。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保存有大量图画文字,这些字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字学六体中的鸟书就是画。汉末魏初的曹植在《画赞序》中说过:“盖画者,鸟书之流也”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 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他认为在造字之时,书画同体而未分。书(文字)、画的区分来自目的的不同。文字的作用在于传意,绘画的作用在于见形。元代书画家赵孟畹囊皇资骸笆绶砂啄救玺Γ粗窕褂Π朔ㄍāH粢灿腥四芑岽耍胫榛纠赐薄H嗣浅=惨环すа裕

漫话汉语(三):

汉字–民族图腾

每个人都有祖宗。而我要讲的祖宗不是特指三皇五帝,我要借“祖宗”这个词去说汉语和汉字的重要性。我认为汉语尤其是汉字之重要就像我们的祖宗一样。人在当今世界上生存,一重要的标签就是,每个人都有名有姓。我要借“祖宗” 二字,引伸出“祖宗”二字的文化概念,从文化的意义上讲,只要一个人开口学说话讲汉语,汉语就是此人的祖宗;如果本人认同汉字作为姓名,并且世代相传,汉字是此人的祖宗。汉字之重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我们图腾。

祖宗,我认为除了母系社会外,家族中父亲辈之上的男人都可以成为祖宗,我这不是歧视女性,为什么呢?因为,生物学的意义上,男子的性染色体对人类繁衍有决定作用。 祖宗一词在许慎的《说文解字。示部》解为“祖,始庙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中考证出“且”是“祖”的本字正合我义,因为甲骨文“且”正像男性生殖器的形状。所以“祖”字的“示部” 和“且部”加在一起,可解为神圣的男子,就是“祖宗”的“祖”。“祖” 和“ 宗”都有姓名的“姓氏”的意思。“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我们用汉字标称我们的姓氏和名字,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为避免歧视女性之嫌,我得列举一个姓氏:“母” 。有人个人叫母国光,是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母教授讲:“在山东泰安有一个母家庄,这个村庄的居民多数姓母。” ,他本人在辽宁锦西出生,那里有四、五百人姓母。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万多个姓氏,其中的 3000 多个一直使用到今天。根据最新的统计,中国人大约有 8000 多个姓氏,不过这 8000 多个姓氏的分布并不均匀,有的姓氏所属的人口很多,有的姓氏所属的人口较少,常见的姓氏不过是两、三百个。数字、方位、行业、地名都有人姓。由此可见,每个汉字都可能成为姓氏。我们学习读写百家姓,学会写别人的名字,就开始识字了。洋人和我讲你们中国人的姓和名字都有丰富的含义,说我:“你会写出认识的一百个中国人的名字, 认读一百地名,吃百家饭时多些饭菜名字, 你就可以试着读中文报纸了” 。洋人总是不停地在造字,可是绝大部分洋字码和他们自身的生物学存在没有任何关联,您就是能写一万个洋姓氏和人名,也没有使用价值。记住一千个洋饭菜名字,可能就是个饭桶 。

命名姓氏用字可能要多于日常用字。比如,有些极为罕见的姓氏,有的连电脑也打不出这个姓氏的用字。有位 32 岁的冮 (gang) 女士出生于四川巴中,他们整个村子都姓冮,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奇怪。迁到重庆后,随着生活圈子的扩大,才发现这个姓“很麻烦”。冮女士乘飞机都打不出这个字,还得另开证明盖章。到银行,出纳员只好先打个“工”字,然后用手补上两点。年深日久,补上的两点褪色了。银行户头姓氏就又成了 “工”字,挂失人家都不认,最后还得到派出所开证明。冮女士有时赌气:“这个姓给我带来很多麻烦,我都想改姓了” 。可是这姓氏可是祖宗传下来的,有谁轻易改换的姓氏呢?身有反骨的李登辉倒是有个日本名字,叫岩里正男,但是,那也只是别名,李登辉还是叫李登辉。我只知道托马斯•哈代( Thomas Hardy )的小说《苔丝》 (Tess) 里面有换姓氏的。苔丝的所谓同姓贵族亲戚的姓氏“德伯维尔”,其 “贵姓”是用高价买来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有家族观念,有家谱,不像这洋人把祖宗不当回事。

有好事者,专门查找罕见姓氏,凑成“语句”,比如“毛主席万岁”不难找。“东西南北中” “柴米油盐酱醋茶” 大有人在。重庆还特意选出继“一”到“十”、“油盐醋”等怪姓之后,又找出“十大罕见姓氏”:“输”、“活”、“报”、“什”、“脱”、“盆”、“赢”、 “少”、“二”和“电”。 姓氏“电”可谓当地最新创造。姓“电”这名小孩的住址在綦江农贸街通惠电瓶厂,注册名字就是“电瓶厂”,生日为 1999 年元旦。这小孩原本是该厂职工捡来的,因无姓无名,登记时就跟着养他的厂姓电,全名叫电瓶厂。等这个小孩长大成人,他的后代跟着他姓“电”。然而,参考日本人的姓氏,我以为“电瓶厂”三个字加在一起也可成为另一个新姓氏。

日本人姓名绝大部分是用汉字表达的。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只有华族、贵族和豪族有姓氏,而平民则有名无姓。明治初年,为了编造户籍,课税征役,平民才开始有了姓氏。于是,地名、田名、身世、家系、职业、住所、屋号、工具,乃至动植物名称都成了选作姓氏的依据。如田中、三木、佐佐木等是以地名为姓的;山上、松冈是以住所为姓的。 1898 年制定户籍法后,每户才固定了姓氏,不得任意更改;分家时仍用原姓,并以子从父姓,妻随夫姓,世代相传为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日本法律规定:女子结婚可以不随夫姓,但实际上仍然是妻随夫姓者为多。据统计,日本有 12 万姓,让日本人取缔汉字,几乎不可能。还有,日本人名的读音很绝乎。

日本人的名字有自己独特的读法,发音规则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不懂日文的人弄不清楚其中规则,也不可能翻译成英文,就算懂日文的人一般也只能弄明白姓氏的读音,至于名字怎么翻译成英文那只有本人才知道。比如《死亡笔记》里的夜神月,他的英文名字拼写是 Light Yagami ,但是他不说“月”字的发音是 Light,谁也不会这么读。换一种说法,很多日本人的名字都是自己造的词儿,想怎么念,就怎么念,所以连日本人也不知道,必须问本人才知道正确读法,如果是姓氏的话应该有能查的地方。反过来,只知道名字的读音,也不能直接对上汉字。和日本人打交道便知道,日本人通常在其名片正面印日本汉字名(极少数与假名混合的),在反面通常印其日本汉字全名的罗马字。有的人家不愿意按照繁琐的规矩起名,但要足够幸运才行。登记户口的政府机关设专门的人员,根据法务省民事局颁布的《误字俗字正字一览户籍用名记载纪录用字》对新生儿名字进行审查。

我说了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祖宗。首先汉语是祖宗,就像父亲,爷爷,重爷爷都是一个人的祖宗一样,汉字当然也是祖宗了。在汉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字语言。汉字大约在公元 3 世纪左右传入日本。日本最早的国史如《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是用汉文写成的。在日本社会中,识汉字,尤其是通晓古代汉字的人,都被认为是有教养的人,即使在明治维新以后,推行脱亚入欧,虽然汉字被限制使用,但对于会读会写汉字的人的尊敬仍没有改变,日本人仍然根据这一崇拜汉字的传统接受教育。

另外,日本人签名习惯很特殊。我到日本第一天,最要紧的事情之一是刻印章,印章刻的当然是汉字了。日本人以印章代签名,素有“印章之国”之称,在重要场合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使用印章,使用率也远远超过印章的发明国中国。在日本印章的法律责任十分重大。在有些场合,本人签字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在签署法律上的文件或向官厅机关等递交文书时,还必须在署名后加盖印章。若盖上印章,名字可由別人代签,若只有签名没有印章,只是一纸空文。我离开日本时,我名下的科研项目还没有结题,我中断在日本的研究是有特别的原因的。临走时,教研室要我一样东西,就是我个人的印章。

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的印章和我们的印章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印章刻的字大都只是他们个人的姓氏。也就是说“张艺谋”的印章只需刻上“张”,“章子怡” 只需“章”。由于姓氏本身刻在印章就可以用了。因此,印章可以成批量生产,摆放在商店柜台上出售。要想省钱,不用花更多得钱专门刻印章。中国人的常见姓氏,日本也有销售。我老婆的姓氏常见,能买到现成的,我的姓氏较不常见,但也能买到。而我的日本印章可是多花了十倍的价钱专门刻的。说白了,日本人,全家用一个印章就够了。或者,只要是一个祖宗,尽管到商店批发印章,回家每人发一个,我看也不成问题。

当二战后,由二十七位美国教育家联名,向麦克阿瑟将军建议彻底修改日本教育系统。他们特别要求废除 “由中国传来的表意文字”,否则日本将永远不可希望达到西方的科技程度。但实际上,时间已证明他们的建议错了。见识了日本姓氏及其使用,我觉得,日本人把汉字当“祖宗”。

韩国人的姓名基本都是以韩文发音的三个或两个汉字组成。第一个字是姓 , 后面是名 , 名字中有一个字通常代表辈分,这和中国人的家谱以字排辈分相同。然而,老的传统有所变化。大多数人仍遵行这一传统,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已不能用汉字替他们的孩子取名。在大多数情况下,姓氏没有任何改变。韩国的姓氏大约有 300 个 , 最常见的姓有:金、李、朴、安、张、赵、崔、陈、韩、姜、柳和尹。我和韩国人交换个人信息时,相当多韩国人要给我写其姓名的汉字。和他们谈一些文化的话题,和他们套近乎,我会称赞韩国人有音乐天赋,写个小提琴家的人名“郑京和”,他们马上高兴起来。同样,韩国围棋手李昌镐不能写成“李长浩”,必须用原名汉文书写。凡是有名气的和有一些文化的人韩国不会轻易废弃他们的汉字姓名。尤其是用汉字书写姓氏,只要他们将其传给其后代,汉字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他们的 “祖宗”。

越南文字拉丁化很彻底,然而,越南人的名字还没有完全废弃汉字,学名取用汉字,字典词典在每个来源于汉语的字、词后面都注有汉字。虽然学校不学汉字,但是给子女取名的时候大家查字典,一般都找一些有美好寓意的汉字词。还有,越南一些传统的家族还要写族谱,都是用汉字写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日本从 1995 年开始举行“年度汉字”公开投票活动,每年公布最有人气的名字。 2005 年得票数最多的是“爱”字。 2006 “年度汉字” 为“命” 字。以此,我要再次引申地解释一下汉字意谓着什么,汉字意谓“爱”和“命”。“爱”和“命”都是祖宗给我们的。你就是不要祖宗,不把汉字当祖宗,要彻底换掉祖宗,甚至改名换姓,从此叫“克林炖莱瘟撕鸡”,完全是拉丁语改革者们的自由,反正祖宗已经给了你“爱”和“命”。

假如,像越南那样,汉语完全拉丁化,我们的后人如何寻根问祖?现在人们又开始重视家谱,家乘,家牒,宗谱,世谱,房谱,姓名,族谱,村志和乡志等,民间自发地修家谱,修村志等等。政府官方对此也同样重视,上海图书馆,据统计共收藏有约 17000 种、 110000 余册中国家谱。汉字完全拉丁化,家谱不一定绝了门户了,姓张艺谋和章子怡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姓氏家族。

我父亲和母亲辈以上的先祖们的名字,都是按家谱起名。而到了我这辈份,我的学名就没有按照家谱辈分排字起名了。可是在父亲家里新续的家谱上,我的名字和我儿子的名字都按照家谱给归宗了。如果谁否认的家谱上的排名,那这个人就是不认祖宗逆子。我儿子还光着屁股时,我父亲就搬出家谱,对我儿子说:“你是中国人,家谱上的名字是正宗,你是我孙子,希望你将来光宗耀祖”。

台湾省人口百分之九十七是汉族。 1946 年以前,台湾的汉族同胞百分之八十左右是从福建省移去后繁衍的,其中原籍泉州和漳州的人最多,另有不到百分之二十是从广东省移去后繁衍的。省内姓氏 1600 多个,其中位居前 10 个的依次是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 10 大姓人口占台湾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台湾的同胞频频寻访大陆,寻根问祖。就连陈水扁和吕秀莲等也不例外。例如,吕秀莲胞兄吕传胜回闽祭祖感怀:两岸血脉相连一家亲。 1991 年吕秀莲对着家乡水井慨言:“我要喝一口故乡的井水,这叫饮水思源”。途经故乡的河流时还说:“我要赤着脚从这条溪过去,这是故乡的溪呵” 。 2000 年,吕秀莲为族谱所题的祠是:“吕祖万古流芳,我族日月增光”。吕秀莲作为单身女士也念念不忘住祖宗还是应该称赞。现在她要做中华民族不屑子孙,中华民族的败家子。近来,吕秀莲自比为韩国明成皇后。可是,这些人闹“台独”,家有家法,国有国规,我们决不留孽种。我看今后,台独分子的后祠家族饶不了他们。台独分子们定像秦侩那样,遗臭万年,永远跪在祖宗面前,让后人唾弃。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讲,想光宗耀祖的人首先要胸怀祖国。

美国黑人作家哈利的小说《根》问世,震惊了美国黑人的灵魂,并唤起了他们强烈的寻根意识。其实《根》不仅挖掘了美国黑人之根,它也必然触及美国白人之根。近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机构出台人类“寻根”计划,群体遗传学、考古学、进化学、语言学和古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将参加这个为期 5 年的人类“寻根”计划。这次“寻根”聚焦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寻根”。对于中国人来讲,文化的“寻根”,其中自然汉语是“根本”,汉字是“图腾”。

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当今有 8000 多个姓氏,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汉语字字句句,都联系着我们的“祖”,联系着我们的“宗”。我们每说的字字句句,是祖宗几千年前造好了的。我们说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叫“爸爸”,我们说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叫“爷爷”,我们说的每一个字,都可以是“妈妈”,我们说的每一个字,都可以是“奶奶”,我们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祖宗神圣无比造化的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每一个汉字,可以是一个活生生的中国人。中国人,只要在您一张口讲汉语同时,那就是祖宗恩典着你。你每一次写下你汉字的名字的时刻,那可是几千前祖宗修行的功德啊!人是世界最奇特的生命,而每一个汉字都可以代表一个中国人。因此,汉字是神圣,中国是神圣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名字也是神圣的。那个被父母遗弃叫“电瓶厂”的小孩,他的名字同样是神圣的。因此,中国姓名文化的核心所在,在其精神内涵强烈的数典认祖、追宗寻根意识。标识血缘和衍生的姓与氏,“正体”和“美德”的名与字,堂号家联、世系谱牒等姓名衍化,依循着追溯同源的走向,且最终朝着炎黄始祖归结。中国人万姓归宗,我们中华民族要拜三皇五帝;新加坡人,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等其他民族应同样视汉字为祖宗,所有的华人身在异乡,在血缘和文化上,同样万姓归宗。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璀灿历史的文明古国。拉丁字再好,对照汉字书写的家谱,对于追求光宗耀祖的中国来人讲,拉丁字如同空口无凭废文。汉字书写的家谱是炎黄子孙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还将继承和发扬光大。一种文化的认同总有自身的优势,汉字不是要征服世界,然而汉字孕育了中国,汉字也同样哺育了使用汉字的其他民族和国家。

世界上可能还存在没有名字的人,但是,凡是个人,活在世界上,其必定有祖先。以汉字传承家族姓名的人,在其文化的象征性上,汉字就是祖宗。而当代每一个汉字,都可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家族的姓氏。我们有十三亿人,每个人的名字,我中有你,你中有他,彼此不分,这就是中国人常说“和为贵”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单单是我们的名字,我们就能携手世界,我们就可以继往开来。我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同样是集合了我们民族成员中的家族的姓氏。我们的民族文化上,有一个哲理:“天人合一”。我们的汉字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是“天人合一”的见证。最后,让我拜对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写下祖宗图腾般的名字: “中”“ 华”“ 民”“ 族”“万”“岁”……。

(本文为 漫话汉语(三), 还有待进一步修改,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漫话汉语(四)将适时上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