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性情》之晚清三杰 3 李鸿章

【李鸿章:成也崇洋,败也崇洋】
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说,近百年来中国杰出的外交家只有两人,一个是李鸿章,另一个是周恩来。

与李鸿章同时代的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与李一向是政敌,但同处一个时代,同为承载历史重负的精英分子,一句“悲李鸿章之遇”,大有惺惺相惜之意。

多少年来李鸿章一直背负着汉奸卖国贼的骂名,这不但因为《马关》、《辛丑》等丧权辱国条约皆由他主持签订,而且因为他本人时常流露出对洋人格外的好感。这种情感上的崇洋使他在当时就倍受非议。晚清的中国,洋务分子都面临着一个民族主义陷阱,既要虚心向外国学习,又要在洋人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维护民族自尊。崇洋而不媚外,这个尺度即使在今天也不好掌握,更何况在一百多年的中国?只有当历史走到今天,在中国不但独立自主、而且开始崛起的时代,国人才能在沉重的屈辱感下稍得喘息。这个时候再回头去看李鸿章,我们发现他是当时少有的对西方先进性有深刻理解之人。

李鸿章24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在翰林院没干几年就赶上太平天国爆发,回安徽老家操办团练,后来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立下大功,成了“中兴名臣”之一,一路加官进爵。不过他后来能够成为当朝数一数二的重臣,与他熟悉洋务大有关系。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是李在仕途上的转折点。天津老百姓打死了洋人,事情闹得很大。教案起初由李的老师曾国藩来处理。身为直隶总督的曾国藩把百姓和洋人各打五十大板,结果两边都不满意,列强更是把军舰都停在天津大沽口了。曾是两头受气,搞得心力交瘁。朝廷赶紧把李鸿章从西北调过来接替曾国藩。李鸿章是个极为务实的人,使了些小手段,居然把教案一事办理得妥妥当当,避免了一场战祸。李鸿章因此被委任为直隶总督。因为辖区靠近京城,直隶总督是清朝总督之中地位最重要的一个。李鸿章先后三次出任直隶总督,时间加起来长达25年(整个清朝,直隶总督的平均任期大约是两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以直隶总督的身份替朝廷收拾庚子之乱残局,签下了《辛丑条约》,在羞愤之中饮恨而去。

尽管结局凄凉,但总的来说在直隶的那些年是李鸿章一生中最得意的岁月。那时他身兼北洋大臣,大兴洋务。早在这以前,李鸿章在东征西讨之中已经见识到西洋军事技术的优越,并大力摹仿。最初是发展西式军工企业,在上海地区创办了洋炮局,扩建江南制造局(后来的上海江南造船厂),金陵机器局(后来的南京晨光机器厂)。调任直隶总督后,李鸿章胆识愈壮,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大批近代企业。他的幕僚中不但有一大批洋务人才,还有几位洋顾问为其献计献策。

据说李鸿章主持创办的“中国第一”有47项之多,包括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厂、第一条电话线、第一个电报局、第一所近代化军事学校、派遣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等等。不过我们不得不指出,李鸿章创建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很不光彩地毁在了日本人手里。李鸿章在洋务与外交上的贡献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不过他对甲午战败的责任也是无需掩饰的。

【李鸿章的家事】
李鸿章的家庭比曾国藩、左宗棠要风光一些。曾、左都是家族里第一代成功人士,而李鸿章家族在他父亲一辈已经走上仕途。李家兄弟六个,李鸿章排行第二。他大哥李瀚章也做了大官,三弟李鹤章则在打完仗后回家做生意去了,后来发了大财。李鸿章的母亲李氏是一位伟大的妇女,勤劳且富于智慧,子女成材与她的教导大有关系。后来李鸿章兄弟几个发达了,母亲算是苦尽甘来,母以子贵,做了一位有福气的老太太。慈禧太后做四十大寿时,心血来潮,要让天下老太太都跟着乐一乐,说要遍赏大臣中已达八十高龄的老母。李鸿章的母亲当时还没到八十,但得到太后的破格封赏。

李鸿章的一生里有过三、四个女人。他的元配夫人周氏,是文士周菊初的侄孙女。周因赏识李的才学,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于他。周氏嫁入当时并不富裕的李家,勤勤恳恳侍奉公婆,与丈夫的感情也还算好,只可惜年纪轻轻就病逝了,一天福也没享过。周氏之病,与李鸿章为剿太平天国而几度迁家有关,说起来该算死于战乱。周氏生有两个女儿,一直没有儿子,于是李鸿章把他六弟昭庆的儿子李经方过继到膝下。后来李鸿章有两个亲生儿子,但还是这位继子最有出息。周氏虽为元配夫人,但最后没有能与李鸿章合葬,可见后来她在李鸿章心中的份量并不重。

周氏夫人去世后一年,李鸿章续娶了出身望族的赵小莲女士。当时李鸿章已经组建了他的淮军,并在上海打出了声望,被朝廷任命为江苏巡抚。赵氏夫人出身官宦世家(其家先后出了四代进士,佛学家赵朴初也是他家的后人),其父赵昀与李鸿章不但同是安徽老乡,还一起共过事。赵夫人虽说比李鸿章年轻15岁,但成婚时也已经24岁,按当时标准也算老姑娘了。这门亲事给李鸿章带来了好运气。赵夫人过门后不久,江南的战局就发生变化,淮军开始从防守转为进攻了。没过两年,太平天国被正式平定,朝廷论功行赏,李鸿章被封了伯爵(一等肃毅伯),从此青云直上,赵氏夫人也跟着享福。可惜她的身体也不好,先李鸿章而去。赵小莲生了一子一女。李鸿章对她十分疼爱,死后与她合葬。

除了周氏、赵氏两位夫人之外,李鸿章还有一位侧室莫氏,本是赵氏夫人的丫鬟。《李鸿章家族》一书(作者宋路霞)考证说,李鸿章身兼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后,两个官职有两个衙门,一个在天津,一个在保定,需要两边跑。赵氏夫人身体不好,不能总跟着,就让莫氏跟随伏侍,后来莫氏就被提拔为侧室,并育有一子。此外据说李鸿章还有一位侍妾名叫冬梅。为李鸿章平反的电视剧《走向共和》里给他安了个年轻的侍妾叫做“红儿”,说是慈禧太后赏给他的。这种故事情节无疑助长了当今大款包养N奶的社会风气。

李鸿章的三个儿子中,长子(过继儿子)李经方最为出色,也是晚清的一位外交家,只不过长期生活在乃父阴影之下,名声不响,运气也差。同是搞外交的,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跟着常胜将军左宗棠,与俄国人谈判拿回了新疆伊犁,成为外交史上的佳话。李经方跟着吃败仗的李鸿章去日本签《马关条约》,不但辛苦,而且背一世骂名。不过官场失意情场得意,李经方有齐人之福,妻妾成群。他不但有原配夫人和五位侧室,还娶了两个洋太太,一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都曾是他的秘书。说也奇怪,李经方娶了那么多太太,但子女却不多,只有三子三女,其中两个儿子分别为两位洋太太所生。

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述是赵氏夫人所生,从小读书很好,二十出头就中了举人,但以后却总也考不中进士,加之时局剧变,没能沾到老父的光,也无大作为。不过他为后人留下了十一册《澹园日记》。三子李经迈是侧室莫氏所生,因为是“庶出”,在家中地位不高,但头脑灵活,后来在上海做房地产,成了富翁。

还要提一下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李菊耦也是赵氏夫人所生,其夫张佩纶是晚清著名的清流人物。张佩纶与李菊耦的孙女之一就是作家张爱玲。张爱玲身上的这点贵族血统,后来被上海另一位女作家潘柳黛大加讽刺,说太平洋里淹死一只老母鸡,上海人从黄浦江里打水来喝,就说是喝到了鸡汤。这话说得够刻薄,看来“贵族血统”的牛不是那么好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