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一百七十二集)
罗国正
(2017年1月)

2563、你有的感觉、或美感是没有理由的,不等于就没有人可以讲出其理由。事实上,现在还存在有的感觉、或美感,还没有人能讲出其理由,所以,需要人们去探索、研究,美学和心理学、大脑科学、人体科学等就在这探索和研究中发展。

2564、每个人的感觉、或美感不可能绝对相同,所以,显示出个别性。虽然每个正常的、具体的人具有个别性,也必然含藏着特殊性和普遍性,因为凡属于人类的生命体结构都是基本相似的,基本是一致的,对绝大多数事物的感觉、美感也是相似的、基本一致的,尽管不同人种也存在着差别。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有的人见到白色,是看成黑色的,或吃到盐的味道,会感觉是糖的味道。正因为这种生命结构、这种感觉、或美感是基本相似的、一致的,所以,个别性里已包含着特殊性和普遍性。

2565、有些美感是已经产生了,还没有想到理由;有的美感是产生以后,才想到理由;有的美感是在产生之前,心中己有充足理由;有的美感,在一些人中始终找不到理由。

2566、以我的美学角度去看,很多后现代主义现象是首先由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引起的,由企业家主导而产生的,由文学家、艺术家以典型的形象来表现的,由哲学家、美学家用抽象的理念来归纳的,被政治家根据需要所利用的。从美学的视角看特朗普,他很多言行都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要想在整个世界范围的政治舞台上大有作为,如果不懂得后现代主义、不能大量了解后现代主义的现象、不明白很多民众的后现代主义情绪,就会很容易输得比希拉里更惨!当代很多史实告诉我们,在古典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较量中,后现代主义胜利的比率在逐步地提高。因为很多人只是有古典主义优雅的外表,骨子里却是后现代主义的信徒,嘴上讲的是古典主义的话,内心里和私下的行为常常是结合最本能的冲动来参与后现代主义生活。不管你是否这样,民众们的第一判断就认为你是这样,可能有的人不是这样,但他们认为这样的几率是非常之少的。大量的新闻报导和身边见闻的事实,几乎天天反复地提醒人们,确实如此。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存在和不断得到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础。后现代主义的最高潮还未过去,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2567、人审美感觉的个别性,在对具体的个别现象感觉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很多人会从感觉的量变飞跃到感觉的质变,从个别性的感觉上升到特殊性的感觉、普遍性的感觉。在有这种感觉上升过程的人群中,不少人也随着感觉的上升,导致整个精神境界的上升,言行的提升,实践的提升。当人们已习惯了在更高层面上的言行、实践时,这上升了的感觉才少摇摆,才能牢固。原来只限于个人的审美感觉、理念,逐步走向家庭、家族、集体命运共同体的感觉和理念,再往前发展到一定程度,审美的感觉、理念就有民族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人合一的感觉和理念。这种感觉的上升与个人的修行是不可分的。这种上升,既可反应在精神上,也可反应在气场上,当然也显现在各个领域上,如理论界、政界、宗教界、艺术界等等。所以,审美的感觉,要善于境界的定位。一方面人们要知道审美感觉会上升到普遍性,对类本质的归复,天人合一的境界;另一方面,也应知道,能将感觉上升到最高境界的人,是极少数,是极个别的现象。也就是从审美感觉上看,这种感觉已达到最高的普遍性,也是发展的必然性。从达到这样高度审美感觉的人数来看,在这高峰上只有极个别人,又显示了个别性、在顶层的偶然性。

2568、虽然美学与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大体系,目标、出发点、角度、研究的方法等有很多的不同,但美学要进入抽象的理论研究、分析、归纳时,常常要借用很多哲学的现成的办法及其善长的抽象思维的锻炼,如果能够这样,美学的理论就会更加完美。这也是大量的美学论述是由哲学家来完成的原因,虽然很多哲学家是美学的门外汉。

2569、钟惺是明朝文学家、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并当过官。他的美学观点对公安派有一定的继承,对批判复古的文学思潮起到推动作用,是竟陵派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表达了追求孤峭境界的狭隘性。我认为,最值得赞赏的是他对生趣的美学感悟,已达到古人的最高层次。人们可以从钟惺的一生中,感悟到每个人的经历、爱好和信仰与他的美学观点的密切联系。
据记载,钟惺是进士、又为官、还“喜爱山水,所至必游,不极幽邃不止。”“晚年信仰禅宗”,这都为他从较高层次上感悟“生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些阅历,和所处的地位,也容易使他在艺术理念上具有狭隘性,这类狭隘性,不只反映在钟惺的美学观上,也反映在众多的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美学家的美学观点上。这是非常自然地发生的事情。下面扼要介绍钟惺的美学观点:
(1)“诗文气运,不能不代趋而下;而作诗者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然其变化有穷也;精神者,不能不同者也,然其变化无穷也。”
(2)主张用古人“极肤、极狭、极熟”之法,“不能出古人”,做到“诗归”,即“不揆鄙拙,拈出古人精神”。
(3)“夫诗道者性情也”,“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遊寥廊之外。”
(4)“诗,清物也。其体好逸,劳则否;其地喜净,秽则否;其游止贵旷,拘则否。亡数者,独其心乎哉!”
(5)钟惺提出“灵、趣、厚”三者并互为联系的美学范畴。他说:“夫文之于趣,无之而无之者也。譬如人趣其所以生也,趣死则死。人之能知觉运动以生,而为圣贤、为豪杰者,非尽趣所为也。故趣者止于其足以生而已。”“诗至于厚而无馀事矣。然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厚出于灵,而灵者不即能厚”。他这些美学思想,都是强调审美主体、创作主体的生命力、性灵、学识、修养、趣味、经验、积累等,以达到浑朴醇厚、自然淡雅、宁静致远的境界。在这样状态下的主体,因景物契心而移情,性灵一动而产生的作品,自然是高品。
钟惺将有趣与无趣同人的生死有关,认为“趣”是人的存活和活动的表现。由此可见“美”是多么的重要,这种见解,与我对美所下的定义已是非常接近了。虽然他的文学倾向有狭隘性,但也无法掩盖他的美学观点中很多闪光的地方。下面我选录他一作品(诗),让大家感受一下其风格作为本文的结尾:
桃源词
商上海上半秦民,何独桃源是避秦?
满洞仙人一渔子,翻疑渔子是仙人。

2570、冯梦龙是明朝的文学家、戏曲家,曾任知县,不久就退居家中,参加过抗清。他的美学观点散见于《醒世恒言序》、《古今小说序》、《山歌序》、《曲律序》。这些观点主要表达对小说、戏曲两個方面的见解,人们也可由此而感悟到其他。下面将其摘要如下:
(1)他认为小说应是“惟时所适”。
(2)“以醒天之权与人,而以醒人之权与言。”重视言论、或小说等的社会教育功能,以“言”来实现喻世、警世、醒世,改善人心和社会风气。
(3)“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冯梦龙基于现实的状况和理解,所以提出“谐于里耳”,主张小说的表现形式应通俗。
(4)“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就是说,小说所讲的既不脱离实际生活,但又不是事实本身,又合乎情理。
(5)在戏曲方面,他说:“曲以悦性达情”,“本于自然”。并认为戏曲是形成于“性情之所必至矣”。
(6)他认为美在“真”和“新”。
冯梦龙对小说的重视,在当时环境中是非常可贵的。他一生对小说、戏曲和相关美学的贡献也是比较突出的,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大,所以,在美学史上有他的位置是很正常的事情。

2571、人们已非常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判断了。但极少人专门抽出一段时间来认真、深刻地对自己平时习惯的“判断过程”进行审美判断,将自己的“判断过程”与成功者的“判断过程”进行比较着研究。其实,审美判断常运用到标准、价值观和判断方法,如果这三者有一个出现了错误,都不会出现好的结果,更何况三者都全错了,效果将不堪设想了。不少人犯这类的错误不是一时一事的事了,而是几十年也是如此,那么,情况就非常严重了,甚至悔恨终生了。所以,从少年时,就要树立正确的标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掌握正确的判断方法是至关重要。

2572、独立的人格的重要内容,就是有独立的判断,能独立地、自由地对任何事物进行审美。

2573、人们向往自由的判断和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的心情,是非常合理的。但事实上,是绝对不存在没有任何限定的判断。因为首先是人的先天结构性的限定,然后是后天生活习惯、语言的养成、思维的定势、行为习惯等等的使人自觉或不自觉的限定,还有社会的种种制约条件的作用。这就涉及到判断的自由度问题。如果设定判断的自由度是由0%到100%的区间,当然100%只是一个理论上的理想值,我以为一个人如果经常的判断是低于自由度的30%者,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人们也可以试用一下我这个标准来对自己的人格进行审美。能超过50%自由度进行判断的人,已是优秀的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人。在30%至50%内自由度判断的人,已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人。我这个标准是否合理?有没有人能提出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标准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我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热爱艺术,经常对艺术品进行审美锻炼,是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很好方法。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严建中 詹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