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一百二十三集)

罗国正

(2014年4月)

1997、贾仲明主张戏曲歌词能做到“画中诗,诗中画”;“有玄微妙趣”;“清恬淡”,“禅隐语精”,“风韵清标”。古代很多著名的戏曲歌词确实能做到这样,因而流芳千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被这些戏曲歌词的用字用词之妙而有所感叹。

1998、朱权认为:“杂剧者,太平之盛事”。传播“礼乐之盛,声教之美”。其实事物是具有两面性,朱权只讲其一,大量的史实也证明杂剧也可以作为战争动员、激发战士斗志的一个工具,也可以作为统治阶级欺骗人民、麻醉人民、愚民政策的重要手段。朱权还认为杂剧、歌唱应倾向“典雅清丽”、“自然”、“融神”、“合人之性情”。看来,提倡合乎人性的高雅艺术,反对禽兽般的庸俗表演,从古至今都是主流。

1999、杜琼认为画是创作者的“胸中造化,吐露笔端,恍惚变化,象其物宜”。可“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所以,创作者应有“真仙骨,落笔自然超等夷”,“师众长复师古”。杜琼这说法只是一家之言,其实对画家的素质要求和画在现实中的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人群、不同信仰里也有一定的区别。

2000、庸愚子对历史小说提出了自己的美学标准,他说:“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观者有所进益”,然后“身体力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姚雪银的《李自成》等比较接近庸愚子这说法。

2001、林翰认为历史小说是“为正史之补”,“有关风化”,使“愚夫愚妇一览可概见”。在当今,人们对小说及历史小说的作用和意义远非如此了,它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的形式,已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地位,其影响力、渗透力、包涵量是很多艺术形式难以与它相比的。

2002、徐祯卿说:“情者,心之精也”,“情无定位,感触而兴”,“因情立格”;“情能动物,故诗足以感人”,“由质开文”,“贵其实”(“绳古以崇辞”)。

徐祯卿数语,写出了人格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因情立格”,“由质开文”!妙语!

2003、李东阳是明英宗时的进士,累官少师兼太子太师、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他对诗以至艺术有特别的美学心得。他重视诗的政治教化作用。反对诗变成“徒为耳目之快,情欲之乐”;认为“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诗歌可以“陶写情性,感发意志,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有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觉者”。李东阳也反对以法为诗,认为作诗是“天真兴致”,“托物寄情”,“贵情思而轻事实”。主张诗歌要有声律能供人吟咏。李东阳还反对以画论诗,他说:“物理之无穷,而诗之为道亦无穷也。今令画工画十人,则必有相似而不能别出者,盖其道小而易穷。而世之言诗者,每与画并论,则自小其道也。”看来李东阳未懂画,以画论诗,犹如以诗论画,乃比喻也。凡比喻,怎可与实一样呢?李东阳重诗轻画,作为个人爱好是可以的,推而广之地进行褒诗贬画,则是因偏见而失分寸了。更何况一个优秀的画家怎会画十人就相似而道穷呢?难道呆拙的诗人就不会写十首诗就有相似吗?其实,诗可道无穷,画亦可道无穷,诗不能代替画,亦如画不能代替诗,各有优劣。所以,有作画题诗,又有作诗加上图画。这就可以两优双得。艺术形式必然日趋多样化。

李东阳是茶陵派美学思潮的代表,他主张从“格”与“调”两个范畴对诗进行审美,根据视觉、听觉来评判诗歌,“诗必具有眼,亦必具有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他喜欢诗歌“浑雅正大”的格调,并说“根、理、道;本、情、性;非体与格之可尽。”他反对摹仿和颓废的诗风,但他的诗却刻意仿唐诗。这样,他的主张与他的创作实践相矛盾。他感叹地说“人囿于气化之中而欲超乎时代、土壤之外,不亦难乎?”

李东阳得志之时,领袖文坛,一时士林向风,后“七子”踵起,李东阳去世,论者多对他贬抑,影响渐淡出。依我之见,李东阳的诗才当然不如唐朝的大诗人,但也偶有惊人之句,例如:“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我认为,如果人们从美学的角度,将李东阳作为典型的审美对象,选取不同的角度,列出众多细项,进行审美比较,可以得出很多有益的结论,产生出很多对生命的感叹!

2004、一切尽在善与恶、美与丑、得与失、生与灭、和谐与不和谐、平衡与失衡、……的物质与数之中。

2005、雕刻家波利克里托说:“成就产生于许多数的关系,而且,任何一个细节末节都会破坏它。”从古希腊哲学强调数的时代,发展到今天用大型计算机处理大量的数字,来寻找判断、决策数据。对此,站在审美者的角度,我感觉到其气场的一致性,用波利克里托这话来评价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很多事物,同样有效。

2006、同一个艺术家运用同一类艺术在相同的材料上创作,却在形式和细节上产生微少的变化,就可能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有的甚至产生了天壤之别的效果,遇到这样的状况时,人们会感叹道:“细节决定成败!”

2007、具有确定性的事物的美,与不具有确定性事物的美。对不同的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人们可以从这个角度的分析中得到人格判断的一些依据。研究伟人、赌徒、骗子、艺术家、房东、退休工人、妓女、流浪汉……之后,对这两方面的美就更清晰了,你可以将他们归类,为什么这些人具有一致性,而另一些人又这么的不同?结论应该令人震惊!

2008、一条或多条(不同质量构成体)的弦,在各不同段上用各种方式弹拨,所产生的声音、频率,在不同的空间和时辰里,对不同的生命和物体产生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和效果的研究,无论是从物理学、心理学、生命科学、医学、美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启示出对其它声音、频率的研究给生命带来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声音、频率对具体人所引起的美感、心理作用和身体具体部位的影响,都须多学科联合起来深入研究。这是生命美的重要课题。

2009、原型与摹仿。摹仿比原型差,摹仿与原型基本一致,摹仿超越了原型。这既是现实中存在的四类样式,同时又反映出摹仿有三层的境界。

2010、过去自然的原型、现在自然的原型、未来自然的原型。自然发展过程本身就共存着一个内在的动态数学模型,能否把握这个数学模型?可把握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和途径来把握这数学模型?这涉及到自然、原型、数、道、摹仿、摹仿的超越,数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2011、摹仿意味着事物本源的存在,也包涵着人体结构的规定所产生的可感性和人的知识结构制约着可知、可操作的程度,还有相关设施、器材所能起到的作用,这些都直接地、间接地影响到摹仿的境界。再造现实。再造现实的实现。“再造”不等于原本的现实。当连专家都难以分别出再造现实与原本的区别时,摹仿就进入了很高的境界。

2012、参与艺术的摹仿过程,经常是视觉、听觉、手感和其它感觉令身心产生愉悦的过程。这类感觉和愉悦的点滴累积,到一定程度,终于生成较完整的艺术家人格。

2013、人有这五种状态,须审美者清晰分辨:

一是不论善恶,只要有需要,就有提供,价高者得,唯利是图。

二是只要有善的需要,就有提供,或无偿服务,或只收回成本,或便宜服务。努力抵制恶的需要。

三是只要是恶的需要,就有提供,抵制善的需要。

四是只要实现既定的目标,不分善恶,不择手段,直至胜利。

五是没有特定的指向,随机反应,或随感觉而为,作出对需要的应对。

清楚这五种状态,就可以分辨出五类组织、五类人群、五类的个体。我们应提倡第二类,以使更多的人追求真、善、美。

2014、当伟大的艺术品不是作为人们重要的精神粮食带给美的享受时,而只是为了给拥有者显示其富贵的点缀装饰时,这样,便失去了艺术的最重要意义了。

2015、直接的摹仿与根据人的各种不同需要,以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整来摹仿,其中还有“间接摹仿”,这些之间是有区别的。应该主要注意到理念上、技法上的不同。

2016、因为机遇的不同,使很多本来会很美好的东西,变成了丑恶,相反,也使很多原来会很丑恶的东西变成了美好。机遇在特定的条件下,成了美与丑的变换器。

2017、为满足追求高度奢侈的生活而产生出划时代的伟大艺术,与为创作出划时代的伟大艺术而产生出满足高度奢侈的生活,这是不同的事情。这里有多种情况可能出现,一是创作主体与满足奢侈生活的主体是同一主体;二是两者是不同主体;两个不同创作主体,一个满足奢侈生活的主体;一个创作主体,两个满足奢侈生活的主体;两个不同创作主体,两个满足奢侈生活的主体;……。这就涉及到价值、使用价值、精神价值、物质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自己使用与公众享用、创造与享受等等的关系问题。建立公众的艺术平台,是解决或平衡诸多关系或矛盾的一个办法。

2018、艺术在质朴中起源,渐渐地走向奢侈。发达的商业社会,使艺术成为泛滥的商品(以复制品为主),但高品味的原创作品(包括现场表演),始终不会泛滥。高尚的精神境界、稀缺性、高价格等限制了泛滥的可能性。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