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一百集)
罗国正
(2012年12月)

1716、请人们不要忘记,我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的划分:
⑴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划分,把艺术分为二大类:渐悟艺术和顿悟艺术;
⑵从创作主体和受众感觉角度来划分,把艺术分为三大类:文人艺术、工匠艺术、文匠艺术;
⑶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来划分,把艺术分为七大类:原始主义艺术、古典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感悟主义艺术、和谐主义艺术、天人合一主义艺术。
我很喜欢欣赏处于最高境界的文匠艺术,我把这些艺术称为:文匠巅峰艺术。
我在这里有一个补充:由于现代、当代的科技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版业的发展,影像、音响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等等,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文人艺术的作品,不断地变换创作主体,并更难摆脱与经济利益紧密挂勾的现象,也因很多文人艺术的产生,需要技术上支持,所以,要求绝对纯文人艺术的空间相对地缩小了,很多文人艺术需要一定程度的工匠艺术来支撑。另一面,工匠艺术同样需要一定程度文人艺术的帮助。对艺术发展的很多具体个案的研究和具体作品分析中,人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文人艺术家后来发展成了工匠艺术家;有的工匠艺术家后来发展成了文人艺术家。前一种现象极少,后一种现象相对较多,而更多的现象则是两方面的艺术家互补长短之后,成为了文匠艺术家。这样,无论是文人艺术还是工匠艺术,都留下了文匠艺术的巨大倩影。由此可见,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文匠艺术。

1717、吕本中卒于宋高中绍兴十五年。吕本中有不少美学妙语:“学诗当识活法”,“顿悟笔法”;“悟人必自工夫中来”,“只熟便是精妙处”;“规摹令大,涵养吾气而后可”;“不主一家,也不主一格”。吕本中这些话非常强调掌握认识论的方法,通过大量收集各方面的信息来渐悟,在此积累的基础上进入顿悟,并在这过程中“养气”,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有“精妙处”。

1718、叶梦得认为,作诗是“写胸中所欲言”,“吟咏性情”;“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与成章”;“缘情本物,自有天然”。叶梦得这些话,将“文人艺术”的基本特点跃然纸上,天天被“五斗米”折腰的人,只能望洋兴叹!难怪当代人有这样的感叹:要想当艺术家,先当资本家!为什么又有这么多艺术家不是资本家呢?因为有工匠艺术的存在!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不是资本家又能成为文人艺术的艺术家呢?因为学院的优厚待遇,或有纳税人的支持,政府行为的支助,或企业的赞助等。什么待遇都没有,米缸常空,而天天只为“猝然与景相遇,借与成章”者,有没有这样的人存在呢?有!但是极少。如果没有丰裕的条件,又非常热爱文人艺术的人,我以为是否可以从工匠艺术入手,求得生存发展的时空后,走文匠艺术的道路,因为文匠艺术是具有无限前景的艺术,这是非常值得留意的问题。所以,青年人要想踏入艺术之门,要冷静深思。

1719、“三D打印机”的发明、发展、增多,大量地发生“打印过去、打印现在、打印未来”的事实,必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态度、审美标准。知识产权的保护、人类创造活动与“打印时代的到来”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平衡点,都存在着非常微妙的美学评价。“三D打印机”既可个性化,和高效、高产、大量创造,又可去掉个性化、削弱创造力,不断地制造重复。如何取得这利益系统座标中的最佳点和审美的最大美感呢?这也必将带来法学、价值学、美学等的系列问题,尤其是对生命部件的“打印”,整个生命的“打印”就涉及到更多的学科了,如:生命科学、医学、伦理学等等诸多学科。对此如果没有深刻的思考,就不能很好地打造、打印、打拼出未来!

1720、猛然觉醒是顿悟,慢慢觉醒是渐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非常扎实,头脑特别清醒、思想非常活跃,感觉能力明显强化时,便于渐悟和顿悟,也有利于辨别美与丑。

1721、对文化现象中从边缘、侧位向主流变化的研究,非常有意义。它的流向、变化规律、渐变、突变的现象,其中的媒介作用、桥梁作用,全过程的波动曲线,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等等,都可以是美学研究的对象,给人启示良多。这里有在深层主宰着审美流变的基因。这过程其实离不开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和应,人有一种掌握知识的现实需要和以掌握知识为荣的心态,加上外在信号的激活和对形式多样化的需求,更方便满足特定的内容。当然,也常存在着羊群心理,或作为流行时尚的拥有或欣赏的快感等等,无不与美学有关,不掌握美学知识将难以精细解读这些现象。

1722、将不易说清楚的事物,或不敢直接说出来的事实,或在强权的压制下不能表白的话,用文学、艺术来表现,同时又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有悟性的人们的灵魂经受文化、艺术的洗礼。问题是,在现实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到:很多事情如果你不讲得明明白白,很多人还处在五里雾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然,也有些是大智若愚的人。

1723、在人类发展史上,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被人们认为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由于现代文明和新道德伦理观念的产生,使很多以前习以为常的事情称为是人类的劣根性所致,这样就引发出一大串的问题。例如:被称为“人类劣根性”的事情,只是理想主义不切合实际的界定呢?还是错用了审美标准而作出的判断?或是特定人群为了特定利益而有了新提法?人类有可能去掉所谓的“劣根性”吗?都去掉了这些“劣根性”,还属于人吗?有“劣根性”的存在是人类的宿命吗?人类是否理性地容忍“劣根性”的存在,使其在可控的一定范围内呢?谁有权利、有能力确定什么是“劣根性”或制定可控、可容忍的“劣根性标准呢?可控、可容忍的“劣根性”在人类史上的发展轨迹,能给现实的人们有多少启示呢?每个时代是哪批人或公开地、或隐蔽地将“劣根性”发挥到淋漓尽致呢?如此等等,你知多少?你感受过多少?你的态度又是怎样?

1724、只有热爱生活,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才善于观察生活,才有可能在设计生活时灵感不断。

1725、知识转为思想、将思想应用现实中须要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内在的审美标准。没有内在的审美标准者,就象无主的孤魂。
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气场”在美学上的地位将逐步地提高。“气场”可以全方位地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全方位地强化了文化的力度,同时又深化了文化其中一面的神秘性。“气场”使生命与文化之间交叉地、难找缝隙地衔接着,奇迹般使文化带上了灵光,也使文化留下无数的谜团,引发出人们无数的猜想,甚至在一些生命的追求内容中显得非常博大、精彩、神圣。
由此可知,“气场”是美学标准之一。

1726、迷恋权力的人,多数迷恋向外发情,因为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主体向客体有强烈扩张的冲动。所以,对这些人用“美人计”常常是屡屡得手。这里也存在着生命的“积结”与“耗散”的美学研究。人们可以从中找到不是“积结”而是“积累”、“积聚”、“固本”,不是“耗散”而是“疏通”、“调整”、“理顺”的多种感悟和科学研究的方向,这大概是对生命感悟的重要内容。这样,就比只是低层次地关心一些无聊的情节显得有意义。问题是这些研究成果,只有对觉悟者有用,对执迷者无用。

1727、对文明的审美评估会产生三种状况:对文明的真实反映;对文明的低估;对文明的高估。

1728、当一个艺术家什么都想要时,就会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

1729、有些艺术家问我:“怎样理解‘既唯物又唯心’这话?我这样答他们:“有个男人婚外与两个女人发生了性关系,用唯物的方法可以判定这是事实。这些事最后到了法院,判定这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发生性关系无罪,与另一个女人发生性关系是有罪的,判定的依据是:前一个女人说是心甘情愿与他发生关系,后一个女人说是完全违反心愿被强迫发生关系。可见,判案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是“心愿”。所以说,判断事物常是“既唯物又唯心”。

1730、当人类随时可以破解任何生命的基因密码和制造出任何生命基因,并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意志制造出生命体时,人们对生命的躯壳与灵魂之间的关系就更为清晰了。人生中那一部分对于自己更为重要和神圣就更加明了。当躯壳被科技的发展可以复制时,而生命在特定时空的体验、唯一的情景却无法再现,并在此产生的精神、所发生属于自己的创造、生成特定的人格是永远无法复制的,因为,特定时空和情景有唯一性。先哲们是否已清楚地感悟到这些呢?所以,真正珍惜生命者,必须珍惜自己的人格和自己的充满自由、充满创造力的精神及行动。
生命的智慧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时,就自然有能力破解很多生命的基因密码,并有能力制造出很多种生命,这只是生命的外壳,而生命的“精神”则须要生命的经历和相应的“文本”及气场“灌顶”来完成,这一阶段的生命,我以为还只是完成奠基。再进一大步则是生命能创造出对其他生命有用的“文本”和有能力为其他生命进行“灌顶”输入信号、能量。
以上的观点是理解生命的质量和意义的重要尺度,也是对生命的质量和意义进行本质上审美的重要原则性问题。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知道这里还有极其重要的问题,生命发生在宇宙任何时空,遇到毁灭性的灾难时,一是生命有能力飞离这时空而生存,二就是将基因密码、将基因合成生命的生产线、生命的“文本”、气场“灌顶”等功能带到能生存的时空。

1731、吕本中主张:“学诗当识活法”,“顿悟笔法”。“活法”、“顿悟”不但学诗、写诗须要,做一切事情都须要。吕本中认为:“悟人必自工夫中来”,“只熟便是精妙处”。熟能生巧这是常识,但不等于熟必定生巧,对于这一点也须有清醒认识。“工夫”与“熟”是常生巧的基础,但对于“偶然生巧”就不是“完全依靠”工夫与熟,对于这种偶发现象,常搞创作的人应有所体验,尤其是搞文人艺术的人,体验的概率则更高。吕本中主张:“规摹令大,涵养吾气而后可”;“不主一家,也不主一格”。这不单是很多搞艺术的人想这样,各行各业的很多人也想这样,问题是绝大多数想这样的人都遇到两大前提难以解决:一是难得其法,二是不够综合实力。功夫在诗外是一种“得法”的重要途径,而综合实力则需要一项一项来积累。通常能积累到综合实力时,岁月已去,人已老。这样,就容易产生出两种倾向,一是想“玩小聪明”走捷径,结果还是成不了大气候;二是走“富贵险中求”的大赌博,多数人的结果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问题是有极个别人成功了!这样,又激励无数后来者走“富贵险中求”之路。对于搞文化、艺术的人来说,要想避免以上的不利,而又找到较顺利“成大气”、“集百家之长”的道路,我以为可用四个办法:一是要多看文化史、艺术史。文化、艺术巨匠的传记;二是要勤奋,使思维、手头工夫(或口头工夫等)达到熟练;三是选择一种较适合自己较快增大自己“气场”的功法多练;四是既积聚自己的实力,又善于调动外力的支持。

1732、放下是为了更重要的不放下。更高一层境界的表述是:放下为了不放下。如果一切都放下的人,已无需或也不存在谈和想“放下”与“不放下”的问题。以上观点,无论对于做人,还是对于艺术作品的产生,或艺术家创作过程、内容、技法的取舍,以至艺术家劳逸的安排等,都是非常值得深思和正确运用的问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