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六十七集)

罗国正

2012年2月

1278、中国古人非常强调人伦、人伦日用。人伦的理念发展到今天已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人当然要去除封建的意识,确立人格的资格平等的意识和在继承传统中优秀文化的基础上重建人伦理念。现在的问题是出在很多人对传统的东西采取彻底放弃,而新的人伦理念又没有建立起来,人们心中没有清晰的人伦理念,在日常的行为中没有用人伦理念严格要求自己。以至很多学者不断地大声疾呼:文化断裂!有的甚至认为是地陷、断壁、刀切般断裂。问题就严重了!在这样的在大背景下,有些人索性就把古人的人伦理念照搬照抄地抛出来,穿古服、留长辫,满口“之乎者也”。将这些现象同高铁、天宫一号的画面拼在一起,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是:在玩穿越时空的大滑稽剧,令人遐想连篇,颇具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大幽默。有些外国人不太清楚这些事情真正的源起,也来凑热闹,结果也带来了一些意外的收获,衍生出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这些现象使我顿悟,原来古典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机结合而产生大型的幽默、滑稽作品是可以这样被创造出来的。北朝鲜、南韩、日本、印度、泰国、越南、新加坡等等国的人们又会怎样呢?认真对比下,将对人格有所感悟。不穿古装,而整个灵魂是“古装的”,与后现代主义的碰撞也是非常精彩的活剧!这里产生了不少人格分裂的人。当代人不应该自卑,尤其是对美学的研究者更不应该自卑,历史上哪里有这么多美学研究素材呢?加上现代传媒的帮助,资料真是史无前例的多! & amp; nbsp;

1279、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关系,由此产生相关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这些关系,这就是人伦。在中国古代,有不少思想家及言论强调在日常的、世俗的生活中强调人伦的践行。例如:

孟子:“人之有道也,饱食、暧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张载:“百姓日用而不知,溺于流也”。

王艮则认为:“百姓日用是道。”

《易》:“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

知人伦,人伦理念与时俱进,并适合实际。日用人伦能这样,已具备有人格了。

1280、只有深刻理解“人格”的人,才可以成为彻底的人道主义者,才可以把慈善事业做得更为完美。

1281、有一个“原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较少人认识。但这个“原理”对于“人格”的认识,尤其是对“宇宙人格”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原理叫“人择原理”,也称“人的宇宙原理”。是天文学哲学理论之一。人择原理是指: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具有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而别无选择。原因在于我们观测到的宇宙是允许人类存在。

美国科学家迪克认为:虽然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不是宇宙的中心,作为观测者的我们,存在着需要特定的物理、化学的环境,在这点上,就有某种程度的优越地位。

迪克的观点,已带有宇宙是有限的含义了,如果宇宙是无限的,从时空上如何确定中心?所谓的中心,是人类提出特定的标准为大前提,然后按此标准来确定中心。标准变了,中心的位置也会变。人类如果分分钟以自己为中心,就会陷入“人类的主观性”。如果人类不以自己为中心,我们的思考、实践的出发点又在何处呢?所以,人类只能是既是中心,又非中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此角度,又可其它角度的辩证统一。确定中心与非中心,与人所研究的具体主题有关。

“宇宙的人格”的本性,就是在无限的宇宙中,不断寻找、探索允许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或改造特定的宇宙空间,让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以实现人类追求自由的意志。人类如果不懂得以自己为中心,则不知利益所在,人类如果分分秒秒都以自己为中心,观察事物就会有偏差。

1282、常常运用慈善的定力、德念、声音、行动来激发起自性的光明,吸纳正面的能量来不断驱走身心的阴邪、黑暗,就可成就出强大又充满光辉的人格。

1283、英国科学家B.卡特有这样的观点:在无限多的世界系统里,只有能够创造出可以称为观测者的有机体存在的那些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B.卡特这观点,在认识论上有点似贝克莱的“存在是被感知”的观点。尽管很多人攻击贝克莱的观点,其实克莱的观点,在现实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法院判案,一定要有可感知的依据存在,没有证物存在,只是纯推理是不应定案的。这样,B.卡特和贝克莱实际上是反对没有真实存在而引起的感知的“迷信”,那么你说他们是“唯心”还是“唯物”呢?同时他们又陷入了对感知的“迷信”。那你宁愿信有“感知”的事物呢?还是宁愿信没有“感知”的事物呢?所以,哲学的问题、美学的问题非常复杂,不要随便以为把它们分为“唯物”、“唯心”两大阵营就可以了事。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心境、不同背景等等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结论。B.卡特这观点带有以人类以地球为中心的倾向。这也是“人择原理”提倡的:认识主体(人)与认识对象(宇宙)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认为这种关系就是形成天人合一、宇宙人格的客观和主观的一个重要依据。为什么说“天人合一”而不说天与其它合一呢?这本身就带有以人为核心,从地球出发的倾向。到了“天人合一”境界的人,人们不能将这些达到此境界的人,完全用现在一般人的标准来理解了,更不能与现在一般的人完全划等号。这样,就显得“天人合一的人格”具有崇高性、有追求性。事实上,我们现在不可观察的世界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已被人类以前不可观察而现在已可观察的事实所证明。这也必然为现在不可观测而将来可以观察的事实所证明。不然的话,就对未来失去信心,对新的观测失去一种引力,对人类的具有标志性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缺少了很大的助力。但当缺乏足够的理性时,这种没有观察依据的追求也经常使人们陷入对未来的幻想。所以,合理的人格内在知识结构,应该是以可观察的内容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为坚实的基础。

1284、人有人格,家的家格,族有族格,国有国格。对人格的资格平等有清晰的、理性的、充满智慧的认识,是正确认识各种“格”的基础和大前提,也是对各种“格”进行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1285、法国马利坦曾提出过建立世界政府的设想,认为应当废弃国家主权,建立世界性的政治社会,并成立一个超民族的“咨询理事会”。马利坦这种理想,从目前的条件、状况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关键是人格的资格平等已普遍实现,马利坦的提法,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但具体的操作方式一定不是马利坦想象的那么简单。

1286、人格的资格平等,不是否定个性,而是肯定个性。个性的存在是事实。事实是不能否定的。什么是个性呢?个性是人类个体同其他个体相区别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个体带有本质倾向性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可区分出与其他个体的外表、言行等的总和。

有不同的个性,就有不同的人格。要对人格有清晰的认识,不能离开对个性的清晰认识。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个性主体的先天基因从生理上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规定性;

(2)个性主体受特定时空和与之相关条件的影响、帮助和制约;

(3)个性主体所形成的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的意识、能力、实施状况所构成的自我调节系统,这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4)在个性结构发展中经常占主导地位的系统,在学术界有的学者称为“个性诱因方向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其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组成。其中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重要源泉,世界观是个性的方向性的主要基础。

(5)个性的心理特征系统下面有多个子系统:①气质系统: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②性格系统:态度状况、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③能力系统: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观察力、语言能力等。

通过以上较为系统地了解、研究、认识具体的个性后,对人格的主体的审美就更有把握了。

1287、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任何强大的集团,当其是由没有人格的分子聚合时,则在人民面前失去了存在的道德基础。或外力冲击、或内乱,随时会瓦解。有的甚至是一夜之间就粉碎性瓦解。

1288、人格,无论从哲学和美学的意义上去理解,都有特定的限定性。超出这限定的范围,就不是人格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向人们清晰地提醒,有限的“格”,是不可能无限的承载,人不能过贪,过贪则人的“格”就会超负荷。人的负荷到一定程度,如果还不断追求占有,就会力不从心,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立即走向毁灭。此时应善于放弃了什么之后,才追求什么,否则就会随时毁“格”。

1289、连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尊重都没有,连人格的资格平等这最基本、最须要的原则都不遵守,哪还有什么道德可言呢?还谈什么礼貌呢?

1290、没有人格者,怎可以成为朋友呢?不深深地理解这一点,随时会有不测的祸患。旁人也会作出这样的判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将没有人格者归类,将有人格者分群。

(待续)

美学心得(第六十四集) 罗国正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11638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