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六十二集)

罗国正

2012年1月

1196、思维既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形式,又是思维主体直接的切身体验。一个人是否有灵魂、有人格,在思维中也可以充分体现。一个人在想什么?很多时外人是难以知道的。人内心所想和外表所做,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这就涉及到人格和人格面具的问题。思维是可分出层次、境界的。一个人要想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从精神上、思维上、知识结构上成为这样的人,然后再从各方面努力与之配套。如行为习惯,取得相应的业绩等等。很多人之所以最终未能成功,其主要原因有如下:

(1)只有理想、目标或偶像,而整个精神状态、思维和知识结构未能进入相对应的层次;或精神上已接近这样的层次了,而其它方面基本上不配套。

(2)所崇拜的偶像,所追求的理想或目标是过去时代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不可能复制,甚至是大致相似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了。

(3)表面看上去已样样都具备了,却忽视了其中一些环节,甚至只是一个环节。例如:道德的力量、气度、经费,勇气、智慧、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错误的反应等等,导致功亏一篑,而后悔一生,遗憾千古。

……。

从美学的角度结合以上的情况来研究人格的问题,确实充满趣味,可以受益非浅。并更清醒地知道,思维层次和结构对人格的影响之大。

1197、人一旦成为政治动物,很容易走向极端或显现出“人格”,或显现出“兽格”,或两格并存于一身。而没有处于政治状态的人,往往没有这样大的舞台,这样充分的表现,也没有留下充足的记录,所以缺少审美素材。

1198、如果教育、社会程序、人与人交往的程式及各类文明都是不断地给人加上有形或无形的枷锁,人们将会活得又累又苦,人会被异化,形成扭曲、变态的人格。这时,觉悟者则强烈地追求“返朴归真”。

1199、人格的资格是否平等?这是“元问题”。不弄通这个问题,是不能回答一系列问题的。人格的资格平等,是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没有人格的资格平等,我无法想象出社会能够和谐,世界能够和谐。

1200、当人们牢牢地树立起人格的资格平等的观念时,就会自觉地拒绝歧视,自觉尊重人权,就会去神圣化而不搞个人崇拜,就会尊老爱幼、男女平等,社会就会更加公平、公正、透明、法治、有秩序,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美好。

1201、强调人的社会性,就很容易激发出人的政治冲动。人一旦着迷于政治冲动,就会很容易成为彻头彻尾的政治动物,其优秀者,则形成“政治人格”。具有“政治人格”的人,会迅速从只是感觉的实体,上升到思维实体。因为政治太复杂了,又是个最大的染缸,没有抽象能力、综合能力、战略眼光的人,是“玩不转”的。当庞大的政治机器,成为政治家实现伟大理想的工具时,就具有支配社会的力量,同时还具有黑格尔所说的那样的力量:“人因自己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的力量。”政治家的这种力量与单个的一般人相比,远远大于一只大象与一只蚂蚁的力量的比,这时政治家的“人格”,会在普通民众中幻化为“神格”,个人崇拜已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也是政治令这么多英雄、好汉痴迷的地方之一。同样,这也是令不少政治家最得意忘形的地方,终于难逃上演悲剧收场的原因之一。

1202、“劳动是人的本质”这话应该是可以斟酌的。但人们不能理解为:劳动完全等同于人的本质。因为前面的话太容易产生误导了。更准确地表述应该是这样: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人们可以从科学家们最新的对动物的研究成果中和自己对“人格”概念的深化认识,就更明白我以上讲的道理了。对人的本质的确认,并不是单从人类或具体某个人的固有抽象物中进行,而是在对所有生命,尤其是对整个动物世界进行科学的认识和认真的比较里,从中发现出人所特有的本质。从而使人们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人格须通过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里反映出来。如果要更深入些理解具体人的本质和人格,则可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1)人体的外形和人的内在结构;(2)意志;(3)生命力的竞争;(4)直觉;(5)创造工具、使用工具的活动及使用工具的层次、范围和结果;(6)活动的目的和预期效果的成功率及选择活动的自决性;(7)对恐惧和存在的一般体验和终极体验;(8)对喜的反应、反映。

1203、人权具有广泛性、公平性、真实性。人权的状况主要从三大方面表现出来:生存状况、自由度和幸福感。人格的资格平等和尊严也由这些得到体现。

1204、人伦、人极(指人的最高准则)、中庸、正直、仁义——这里处处都反映出人格的标准。

1205、无欲故静。这显然是人们在对有欲、强欲、极欲与无欲的对比中进行理性的反思后,并对很多现象进行观察和践行得出的结果的一种醒悟。人格也是在动与静反复交替的修行中得到了升华。

1206、对财富、资源等的处置、态度,常反映出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常常是检验人格的标准。

1207、人格首先是作为自然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实际状况的一种概括,同时,又作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成为审美对象,得到特定的类的公认。人格也可以作为一种“类”的标准,对具体的人产生约束,或成为具体人的奋斗目标、或具体偶像或抽象尺度、或践行的成果,以及对以上种种情况的理解和实践,所产生的个人的尊严、对人的资格的认识、地位、伦理道德、品格、价值和价值观、相关理念、责任、义务等的总和。

1208、具体人的人格是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人在社会里的存在,并在自己的世界里得到真实的感受和反映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离开这些而大谈抽象的人格,是在现实生活里找不到的。

1209、人格是具有自由意志的、生动的道德实体!

1210、在实在性上低于人的任何存在,常在人的观念中有所反映,以形成分别心。而人格的资格平等,是站在类的高度,以实现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境界和意义,使类的价值最大化,能对类的每个个体得到相对最好的保护和发展,并在观念上、道德上、学理上、法理上有了依据,促使人们形成文化上的自觉,审美上的习惯。这都是符合人类绝大多数利益的。

1211、能够长期地敬业乐业、合理地生活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人们可从中以小见大,因为这里闪耀着职业的人格光辉。

1212、中国人喜欢梅、兰、菊、竹,是对人格的内涵和外表美的感悟、理解后的移情,也是美学中的生命意识通过艺术化来表现。

1213、念大力大。大愿力可强化人格的魅力。大愿力化为实际行动并产生对应效果时,这时,人的眼神和外在线条,会使人感觉到那种美、那种力、那种“格”。

1214、支撑任何制度的背后,都有人们的价值观念。历史发展到今天,应该努力提倡人的资格平等,作为支撑所有制度的价值观念。只能这样,制度在运行中,才产生出和谐的美,也便于在制度中的人,养成美好的人格。

1215、应该努力将人格的资格平等的理念,更多地注入文化本体中,以使人们的陈旧文化观念,实现脱胎换骨。

1216、在世界各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少民族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中,或各种形式、内容的高频率动荡,使文化多次出现断裂,甚至酿成流沙状态,没有了基础,广大民众时时处于患得患失之中,精神非常空虚,没有了固守坚持的精神信念,没有民族的人格共识,没有了民族的魂。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崇尚弱肉强食和暴力泛滥。但历史又常常神奇地出现转机,往往就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口,会有一个或一群充满人格魅力的英雄,带领族群渡过险滩,走出阴霾,步入光明发展的大道。

1217、伟大人格的形成,常具有标志的历史事件发生作为注脚,在这时刻中,具有伟大人格的主体成为众人瞩目的审美对象,神圣感、历史感、仪式感、崇高感、综合的美感悠然而生。

1218、追求高尚人格的社会主流力量,应该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即通过自觉地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实践所产生的劳动成果,对他人、对社会带来效益,并在这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高尚人格。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并非常尊重其它非主流途径可以形成的高尚人格的存在及选择者,只有这样认识,才不会误读高尚人格和承认人格的资格平等。

1219、质量意识、追求细节、效率等,常反映在职业道德上。有职业道德的人,是有人格的。这里会涌现出一批这样要求自己的人:在道德上要做楷模。

1220、先古是以人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后来发展到岩画——史前的文化交流;再出现面具、头饰——上古文明的信息,接着文字,到当代就形成众多的复杂的传播媒体。这里可以使人感受到动态的民族魂。也可以感受到“人格”的内涵在渐变和丰富。

宣扬“人格”的理念,实质是行“人道”。人道——人事、人伦、为人之道。与非人道相对应,人格与非人格相对应。只有分得清,才能行得明。

1221、“小我有死,大我永存”。这是具有类本质理念的提法。按“大我”做,可形成“大人格”,形成人格的大美。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