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辞旧迎新话春联

又到了岁尾岁头之交。 每到这样的时候, 中国人就挂出来春联。 春联的形式大体是, 在平面载体上, 运用书写手段, 题写一些祈福避祸的话。 近几百年, 春联主要书写在红颜色狭长的纸上, 贴在居住地方的门, 窗, 和神龛上。 春联跟其他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一样, 是有其起源和沿革的, 我在这里粗线条地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联的历史。

很多人认为春联的祖宗是 “桃符”。 “桃符”要分开了来理解, “桃”是桃木, “符”是符咒。桃木在中国文化里是吉祥之物, 据说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诗经》里有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一句, 赞美健康而美丽的青年女子。 也是很吉利很吉利的一句大马屁。 符咒就是画的符号, 我小的时候, 老师批评汉字写的不好的同学就说: “你写的狗腿字, 跟鬼画符一样。” 鬼符想来又难看又难以辨认, 应该跟我们现在医生们开的处方有一比。 据距今比较久远的古书象《山海经》和《风俗通义》等记载, 古代桃符上的符号是“神荼”、“郁垒”两个神的名字, 这两位神的工作是发现害人的恶鬼,就捆住他们丢去喂老虎。据《后汉书。 礼仪志》记载, 在周朝时,每逢年节,老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画上上述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 《后汉书》写作的时代离周朝也很远, 它的说法也不一定准确, 但有一点我个人认为可能不错, 桃符一定不是很大。 先民时代, 物资匮乏, 居住的门户以柴门荆扉居多, 别说人们舍不得浪费桃木, 桃符大了也可能压塌了柴门荆扉, 要那样, 坏蛋鬼岂不更容易进来伤害人? 《后汉书》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 我觉得比较合理。

桃符使用了上千年, 慢慢的大家就觉得桃符的吸引力减弱了。 人类的经济活动比以前丰富了, 物资积累也多了, 门窗修的也结实了, 老挂小小的桃符, 小家子气不说, 年去年来, 总那四个字也有点无聊。所以在五代前后, 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 多少增添了一点个性。 中国文化是一个压抑和批判个性的文化, 所以, 联语的出现, 放在中国文化的主流背景下看, 算是一个小小的反动。 反动就要付出反动的代价。 这个代价是一位叫孟昶的皇帝以亡国的形式来支付的。

五代末后蜀皇帝孟昶有文学才能, 这年过年, 他嫌别人给他题写的桃符上的联语水平低, 于是他自己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挂到自己寝宫的门外。 平心而论, 如果单独看, 孟昶这幅对联写的很不坏。 问题是, 孟昶的对联一联成谶, 第二年, 孟昶的手下成都知府吕余庆投降了宋朝, 孟昶的后蜀最后亡国在有 “长春” 嘉号的宋太祖赵匡胤手里。

北宋的王安石有一首《除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王诗描述的情景看, 再抽掉文人习气, 好为大言的成分, 我个人觉得, 春联在宋朝时可能已经比较流行了, 不过还是以写在桃木板上为主。

历史的车轮在血泪中滚动如昔, 送走了宋元, 带来了朱明。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为庆贺立国,也搞了一个开国大典。 他在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贴春联一幅。这样, 从上到下, 由官廷豪门到平头百姓, 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据说第二天清晨,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当他发现一屠户人家因没钱买纸所以没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当下挥毫,为屠户家题写联语: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需要说明的是, 当时的屠夫, 一般还身兼另一种工作: 给公猪们做绝育手术。 明乎此, 老赵的联语就容易理解了。

明朝之后, 春联从形式到内容变化都不大。 到我们今天, 数码春联也已经出现了。

———————————————————————————————-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