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及第能几人?
—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

一些戏剧或话本小说里会提到某位才子 “连中三元”, 被当朝宰相看中想收为女婿云云。 实际情况是, 任你才大如海, 想 “连中三元”, 也是难上加难! “连中三元” 的正规说法是 “三元及第”, 有清一朝, 二百六十多年, 真正 “三元及第” 的, 两人而已: 乾隆年间苏州的钱棨和嘉庆年间广西的陈继昌。

有人认为 “三元及第” 跟灵芝出现一样, 是盛世的象征; 更多的人怀抱朴素的情感对 “三元及第” 喜闻乐见, 这可能跟在美国经历父子布什总统一样, 有给无聊的生活增添一点色彩的功能。 其实, “三元及第” 只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个小小的花絮。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各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 “科举”。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6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虽然短暂, 但大开大合, 富有干劲, 做了很多大事,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科举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件。科举制度到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备, 光考试的科目就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几十多种, 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最有名。考来考去, 把全国人民考得不亦乐乎。 据我的观察, 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 对考试很上瘾, 培养起中国人集体考试瘾的, 唐朝居功至伟! 明经考的是对经典的熟悉程度, 进士考的是诗赋形式的文学创作能力。记忆力正常的人, 只要不是超级的笨, 又愿意下映雪囊萤的功夫背书, 及第明经不算很难; 而进士在考记忆力之外, 还考才能, 这才能一道, 不是每个人都有, 勤虽然可能补拙, 但代替才能恐怕不灵, 所以当时有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的说法, 描述进士及第很难的情况。

唐朝不但弄了很多科目考全国人民, 还弄出武举的新花样。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时代,可能因为女皇帝喜欢肌肉刚劲,虎虎生风的男青年。武举由兵部主考, 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到宋朝, 科举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宋朝考试科目比唐朝大大减少, 录取的人数大大增加, 进士科的重要性大大加强, 进士及第的很多人后来都位极人臣,官至宰相, 所以宋人甚至称呼 “进士科” 为 “宰相科”。其他变化有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考试制度, 开设了 “恩科”, 给屡考不第的考生创造了一条生路。

文化历史界的很多学者认为明朝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因为有此变化, 所以明朝各级政府设立了国子监, 府学、州学、县学等学校, 学校的广泛, 客观上在全民之中普及了教育。所以, 认识字的, 能在大街上摇头晃闹绉两句歪诗的人, 想来在明朝要比其前的各朝代要多很多。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一甲第一名叫状元,合称 “三元”。明朝连中三元者跟清朝一样, 也只有二人: 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
清朝是科举制度的尾声, 大体沿用了明朝的作法。 清朝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满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权。后来清代的科举不再分满汉, 大家通扯一起考, 满人仍然享有特权, 只是这些特权由桌子上变到了桌子下。
考中状元当然是一件很神气的事, 天子门生, 天下扬名; 但是, 冥冥之中, 天道好还, 有一些状元命运不很好。 清朝有著名的叔侄状元, 叔叔不能生孩子, 侄子是个半疯子, 想来令人心酸。